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生活百科 >家庭生活 >

成語守株待兔出自哪裡

成語守株待兔出自哪裡

成語守株待兔出自哪裡

守株待兔比喻不靈活,不變通,或者抱著僥倖的心理,不勞而獲。守株待兔出自哪裡,出自戰國《韓非子五蠹》,研究兔子的習性,用它們喜歡的方式和事物吸引它們撞上樹樁。抗日戰爭時期,採取攻其所必救的戰術,圍攻敵人必救之地,在敵人必救之路上設伏,消滅敵人的救援部隊,擴大戰爭的成果。這就是中國人民從戰爭中的偶然和低概率事件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從偶然的、低概率的事件中發現共性和規律性,是我們在新時代守株待兔的捷徑。

韓非子在委婉地提醒和勸說國王根據國情和民情制定治國方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與時俱進,才能發展壯大,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求改變,不求進步。如果像宋人那樣,不僅被國人嘲笑,恐怕他們也會難逃一死。現在守株待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想不勞而獲,或者固守狹隘的經驗,不懂得變通。

成語寓意:其實,野兔撞在樹樁上死去,這是非常偶然的事,它並不意味著,別的野兔也一定會撞死在這個樹樁上。可是,這個農夫竟然以偶然當作必然,不惜放下農具,任其耕田荒蕪,專等偶然的收穫。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不要存有僥倖心理,不要總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於意外之財,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一點點地創造的,如果總想不勞而獲,那麼人生就會像這個宋國人的田地一樣荒廢掉。


標籤: 守株待兔 成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baike/jiating/k4wd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