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生活百科 >家庭生活 >

秦朝與戰國時期的長城有哪些變化

秦朝與戰國時期的長城有哪些變化

秦朝與戰國時期的長城有哪些變化

戰國時期的長城是各諸侯國為了相互防禦,便在各自管轄的境內築起了防衛牆,為分段長城;而秦朝為抵禦遊牧民族的侵略,將原來各諸侯國修建的長城連線在一起,成了一條規模巨集大的長城,史稱秦長城。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要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baike/jiating/om97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