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中藥 >

蟾蜍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蟾蜍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蟾蜍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備好了嗎?

蟾蜍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別名】苦蠪(《別錄》),蟾(《藥性論》),蝦蟆(《本草衍義》),蚵蚾(《全嬰方論》),癩蝦蟆、石蚌(《本草蒙筌》),癩格寶(《貴州民間方藥集》),癩巴子、癩蛤蟆(《吉林中藥手冊》),癩蛤蚆(《藥材資料彙編》),蚧蛤蟆、蚧巴子(《山東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蟾蜍科動物 中華大蟾蜍 黑眶蟾蜍 等的 全體 。夏、秋捕捉。捕得後,先採去蟾酥,然後將蟾蜍殺死,直接晒乾(東北、華北);或殺死後除去內臟將體腔撐開晒乾(華東、中南、華南)。這種乾燥蟾蜍,商品稱為"幹蟾",除去內臟的商品習稱"幹蟾皮"。

【原形態】①中華大蟾蜍

【生境分佈】主產山東、河北,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遼寧、吉林等地。

【性狀】幹蟾:全體拘攣抽皺,縱面有稜角,四足伸縮不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除去內臟的,腹腔內面為灰黃色,可見到骨胳及皮膜。氣微腥,味辛。以個大、身幹、完整者為佳。

【毒性】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文獻屢有報道。一般均於煮食後30~60分鐘發生中毒症狀,主要表現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昏、頭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搏微弱、心律不整等,心電圖的表現酷似洋地黃中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面板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種毒性物質,其他部分是否有毒,尚不明瞭。燒煮並不能破壞或消除其毒性。曾有2例小兒,合食煮熟之蟾蜍一隻後均發生嚴重中毒症狀。其中1例5歲患兒經搶救脫險;另1例1歲半患兒搶救無效,於發病後7小時左右死亡。故一般認為蟾蜍不宜食用,如用作外敷藥,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應加註意。

【炮製】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頭爪,切成方塊。炙幹蟾:將鐵砂倒入鍋內燒熱,取切好的幹蟾放入拌炒,至微焦發泡時取出,篩去鐵砂,放冷。民間有以活蟾蜍,用黃泥塗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後,研細入藥者。

【性味】辛,涼,有毒。

【歸經】①《綱目》:"入陽明經。"

【功能主治】破癥結,行水溼,化毒,殺蟲,定痛。治疔瘡,發背,陰疽瘰癧,惡瘡,症瘕癖積,臌脹,水腫,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

【用法用量】外用:燒存性研末敖或熬膏攤貼。內服:煎湯,1只;或入丸、散,0.3~1錢。

【附方】①治一切瘡腫、癰疽、瘰癧等疾,經月不瘥,將作冷瘻:蟾蜍一枚(去頭用),石硫黃(別U研)、乳香(別研)。木香、桂(去粗皮)各半兩,露蜂房一枚(燒灰用)。上六味,搗羅為末,用清油一兩,調藥末,入瓷碗盛,於銚子內重湯熬,不住手攪,令成膏,絹上攤貼之。候清水出,更換新藥,瘡患甚者,厚攤藥貼之。(《聖濟總錄》蟾蜍膏)

【各家論述】①《綱目》:"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溼氣,殺蟲匿,而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別錄》雲,治猘犬傷,《肘後》亦有方法。按沈約《宋書》雲,張收為猘犬所傷,人云宜啖蝦蟆膾,食之遂愈,此亦治癰疽、疔腫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古今諸方所用蝦蟆,不甚分別,多是蟾蜍,讀者當審用之,不可因名迷實也。"

【臨床應用】①治療白喉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以上就是對蟾蜍的藥用價值的詳細介紹,在吃蟾蜍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

標籤: 藥用價值 蟾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zhongyao/mzl4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