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張學良少帥稱呼解 對其輕蔑的人才會稱呼少帥

張學良少帥稱呼解 對其輕蔑的人才會稱呼少帥

說起少帥,許多人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張學良。的確,一直長演不衰的少帥戲中,不僅劇名用少帥直接命名,戲中“報告少帥”、“有請少帥”等臺詞也不絕於耳,就更讓人感覺少帥就是張學良的專用代稱了。

張學良少帥稱呼解 對其輕蔑的人才會稱呼少帥

“少帥”二字,從字面本意上理解,似乎有“少年英俊”或“少年統帥”的含義,這也許是今天人們之所以用其代稱張學良並借指某些少年得志而掌權者的主要原因吧。

其實,這其中有兩個錯誤,兩個至為荒謬的錯誤。第一,少帥在當時不是張學良的專稱。“少帥”,即不是一級軍銜,也不是專門特指哪一個人的別稱,而是一種泛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最高的軍銜就是上將。只不過按照前清的慣例,人們仍然習慣稱一些較大的軍閥為“帥”。比如稱吳佩孚“玉帥”(吳字子玉)、“吳大帥”、稱張作霖“雨帥”(張字雨亭)、“張大帥”、稱孫傳芳、唐繼堯等作“聯帥”(孫曾任五省聯軍總司令,唐曾任西南聯軍總司令)等,這都是一種習慣性的尊稱,在社交中可以公開使用。要是敵對方面的人員稱之,則往往戲謔地將某人的特點(往往是不好的特點)加上帥聯稱,如稱辮子軍首領張勳“辮帥”、稱鬍子出身的張作霖“胡帥”等。總之吧,那個年代稱這個帥那個帥的很多。因為手下人在公館裡往往稱他們的主人作“大帥”,相應的對於這些“大帥”的親屬,便也往往戲謔地稱作什麼什麼帥,比如什麼“舅帥”--------軍閥的小舅子、“姑帥”--------軍閥的姑爺(即女婿)、“少帥”--------軍閥的子侄等等。

在那個群雄割據混戰的年代,被稱作“帥”的軍閥是此起彼落,大帥們三妻六妾,他們的兒子不會比他們的數量更少,少帥自然就比大帥更多,至少肯定不會僅僅指張學良一人。西北軍閥馬麒之子馬步芳、皖系軍閥盧永祥之子盧小嘉,舊桂系軍閥陸榮廷之子陸裕光等,都是當年風流一時的“少帥”。

您可別誤會,不要以為只有長大成人並帶兵打仗了才能稱作少帥。不是的,恰恰相反,稱某公子為少帥,往往是稱那些未成年孩童的,而一旦長大成人了,再稱少帥就顯的不恭了。

當然,出身軍閥家庭,子承父業,並在中國近代歷史舞臺上充當了重要角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當首推張學良,而更主要的是近些年來一些文藝作品的炒作,於是給人一種誤解,好象“少帥”就只是張學良的專用別稱似的。

如果說“少帥”作為張學良的專門代稱已經被現在的人所接受,作為第三人稱,到也勉強說的過去的話,那麼這第二個錯誤就是絕對不該有的了。

第二,少帥在當時不是一個美稱,因而不可以當著張學良的面稱。就象“小姐”一詞在不同的時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尊卑榮辱一樣,“少帥”一詞也同樣的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感情內涵。“少帥”一稱,在當時與稱“姑帥”、“舅帥”、“胡帥”、“辯帥”一樣,更多的帶有貶意,而絕對不含絲毫敬仰與愛戴,往最好處說亦不過是逗小孩子玩時的戲稱。

對於張學良來說,他的的確確是個“少帥”,而且是一個比較出名的“少帥”,而且在他已經長大成人接統奉軍後,將其稱作“少帥”的也大有人在,但稱張學良作“少帥”的人們,其內心所想表達的感情卻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在一些與奉軍敵對的陣營中,此稱呼多帶有蔑視的心理。在當年的京津一帶,此稱呼還帶有憎恨的心理。因為當年吳佩孚直軍在當地表現出良好的軍紀,而奉軍的軍紀則極其敗壞,人們對這位花花大少並沒有半點好感,這和今天一些無知青年包括一些無知導演說到少帥時那種打心眼裡流露出的羨慕與崇拜是截然不同的。帥府內部包括張學良自己知道不知道人們背後稱他少帥時的感情表白呢,也知道。所以,當時的人們稱呼“少帥”時,都是背地裡私下談論,而絕對不敢當面稱呼。奉軍內部有沒有人如此稱呼少帥呢,有,但絕對更只能是背後稱呼。

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一些文藝作品中,劇中人不論是輩份高低、職務大小,也不管張此時是統軍將領還是幼稚孩童,都毫不顧忌地稱張“少帥”,甚至當面喊叫,似乎這一稱呼充滿著無限的敬仰與愛慕,這就是荒謬失實的了。

實際上,當年在奉軍和大帥府裡,彼此之間的稱呼是很講究的。一般來說,張的部屬只能稱他不同時期的官職,如“軍團長”、“總司令”等。于鳳至、趙四小姐則稱他“小爺”。胡若愚、周大文等,雖是極好的慕友,公開場合也稱官職,私下則稱“漢爺”。張景惠、湯玉麟等少數幾位父執,才能叫他“漢卿”。只有張作霖,才可以不分場合地叫他“小六子”。至於“少帥”一稱,在大帥府裡,就是背後,這樣稱呼的也不多,因為那些受到張家恩寵的人們在當時絕對不會想到“少帥”一稱會在將近百年以後的今天變成如此的充滿愛意。

張學良本人也是最討厭人們稱他“少帥”的。在他自己看來,“少帥”這種稱呼,就跟古代的“衙內”一樣,會令人們把他看成是依仗父親權勢橫行霸道的孩兒輩,或者是阿斗一類的人物。而實際上,他所擔心的一點沒錯。

曾經多年輔佐張作霖,後來被張學良誅殺於老虎廳的楊宇霆,在張作霖已死,張學良成為東北軍政最可能的接班人之際,恃前代老臣資格,在與人談及張學良時,仍用輕薄的口吻稱其“少帥”,使張學良感覺受到侮辱,更加對楊不滿。楊之被誅,固然不是一句“少帥”惹來的,但張學良對人們稱他“少帥”的不滿,對楊屢屢在背後稱自己“少帥”的羞憤,卻是事實。由此可見,作為張作霖時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楊宇霆,稱呼一句“少帥”都會招來殺身之禍,其他人特別是張的部屬下人們怎麼可能敢於當著張的面稱呼“少帥”呢?其實,許多當年追隨張學良的將領,出於對他的尊敬,即使在多年之後,在與人談及張學良時,在寫回憶文章時,對“少帥”一稱,也很是忌諱,一般是不會使用的(但近年有人開始這麼用了,不知是這些人也在追風呢,還是捉刀者擅自的下筆所至)。只是近些年,一些無知的文人和編導們出於羨慕與崇拜或者其它不為人知的心態,才以誇張的標題和做作的聲勢,而“少帥”“少帥”地嗲叫個不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03z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