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江萬里的家人都有誰 江萬里的後代都是誰

江萬里的家人都有誰 江萬里的後代都是誰

江萬里(1198年—1275年),名臨,字子遠,號古心,萬里是其出仕後的用名。南康軍(今江西省都昌縣)人,出生於今都昌縣陽峰鄉江家山村。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民族英雄,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中國十三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與弟江萬載、江萬頃被時人和後世雅稱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創辦的白鷺洲書院,千年來培養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狀元,2700多名進士。任正式官職91種,三度為相;一生為官清廉,政績斐然,直言敢諫,憂國愛民。在國破家亡之際,江萬里與其子江鎬,毅然率180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喚醒“天下忠義節烈之士聞風而起,聚集萬千眾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羶,道德文章不墮宇內”,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範之楷模。江萬里是江西著名的地方先賢之一。

江萬里的家人都有誰 江萬里的後代都是誰

江萬里的家人都有誰 江萬里的後代都是誰

“兄宰相,弟尚書,聯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義,滿門忠孝世間稀。”這是後人評價和形容江萬里家族的一副對聯,很客觀真實地反映了萬里家人前赴後繼,捨生取義,滿門忠烈的情況。除江萬里已率180多人(其中除江萬里及其子江鎬、孫江澄留下姓名外,其餘均因家族匆匆外遷,時間久遠而忘記名諱)投止水殉國外,萬里二弟也先後以身殉國,江萬里家族成年子孫中,有七、八人在其後的反抗外族入侵,維護民族尊嚴的鬥爭中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確是世間少有,名符其實的忠烈之家。

萬里家族是傳統的理學世家,祖父江璘,一生修治儒業,終生隱居,教授鄉里,“鄉稱善人”;父江燁,“祀世積德,以詩書抗戶門,早歲粹於經行,戶履常滿,經其指授,多所成達,於訓子尤力。”江萬里經其祖、父兩代傳承,“遂大明易學,揚六館,策高第,且以古文為天下倡,世謂復生歐、韓也。”江萬載、江萬頃“盡得父兄之學,明經登仕;”“顯於當世,為天下世人所慕,時人以‘三古’雅稱之”。江氏“三古”家族經幾代人的薰淘,於民族危難之際,前赴後繼,捨生取義,以自己的行動實踐漢代大文學家班固在《江氏士族譜系》上“烈士出將軍之門,忠臣來自孝子之家”的寄望,成為古往今來世間少有的滿門忠烈的民族英雄之家。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江氏“三古十二齋”,“三古”是指江萬里三兄弟,都先後以身殉國;十二齋是指其以“齋”為號的十二個子侄,他們自蒙元入侵湖北鄂州時,就自發跟隨江萬載節節抵抗蒙元,千里轉戰臨安、婺州、溫州、福州、泉州、惠州等地,直到新會崖山,其中有多人戰死沙場。以下分別簡介如下:

江萬載(1207——1278),名億(又名德),字子玖,號古山,萬載是其出仕後用名。“三古”之一,江萬里同母弟,先於其兄以武選出仕,端平元年(1234年)曾與其族叔江海一道帶“忠順軍”和殿前禁軍聯合蒙古兵攻陷和收復金國首都蔡州,一雪百年“靖康之恥”。紹定二年(1229年),以武階從三品的身份參加文舉舍選,被賜進士及第(與徐元傑同榜),累官至禮部尚書。後因不願與丁大全、史彌遠、賈似道等權臣同流合汙,以壯年之身(52歲)辭官歸裡奉養慈母,宋理宗及宋度宗皆多次徵詔復官而不就。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蒙元全面進犯南宋時,與其兄江萬里一道號召江氏三古家族成年子孫毀家紓難,籌組義軍以抗蒙元,並不顧朝庭反對率義軍從鄂州起對蒙元兵進行了節節的抵抗。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在張世傑部宋軍的幫助下,率領義軍一度收復三古家鄉饒州城。被謝道清詔令復禮部尚書、殿前禁軍都指揮使官職,平息了南宋最精銳軍隊——殿前禁軍的叛亂,整頓和恢復提高了殿前禁軍的戰鬥力,使其成為日後保護南宋小朝庭流亡達三年之久的骨幹力量。在德祐元年七月份的焦山戰役中,排除謝道清、陳宜中等患得患失的干擾,果斷指揮殿前禁軍出擊,救回了在焦山之戰中大敗的張世傑、劉師勇、蘇劉義等人,為南宋日後抗元保全了一批軍事將領。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臨安城臨危城破之際,被謝道清密命攝行軍中事,保護益、廣二王及其他南宋小朝庭人員出走東南,經一路血戰到達福州,始得扶立廣王趙昰為帝,是為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三月,江萬載等保護南宋小朝庭到達廣州灣(今雷州半島)附近的井澳,遇元將劉深伏擊,江萬載帶親兵奮力擊退劉深的伏擊,年逾七十的江萬載奮力躍入海中救起了宋端宗,自己卻不幸被海風巨浪捲走。二十萬南宋軍民痛失實際統帥,楊太后雖然追贈江萬載為“開閩侯”,並賜溢號“武肅”,但對外卻封鎖江萬載已殉國的訊息,不到一個月,宋端宗也因驚悸而死,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接連遭受打擊,軍民之心大為動搖,幾欲解散。在江萬載殉國前3年,南宋小朝庭雖節節敗退,但從臨安到新會崖山,南宋小朝庭和二十萬抗元軍民基本能得到保全,沒有什麼大的損失;而江萬載犧牲後不出半年,先是陳宜中因害怕第三次當了逃兵一去不返,繼而張世傑收復雷州半島失敗,在厓山之戰中,更是沒有人能制約張世傑的軍事獨裁,至其重犯焦山之戰的錯誤,最後幾乎令南宋二十萬抗元軍民全部葬身海底,少有能逃生的,南宋小朝庭因此覆亡。由此可見,江萬載實際上是南宋小朝庭及二十萬南宋抗元軍民的幕後最高統帥及精神領袖。

江萬頃(1211—1275),名伯,字子玉,號古崖,萬頃也是其出仕後的用名。三古之一,江萬里之弟,初以明經鄉舉登翰林庶吉士入仕,歷任地方官和朝官,累官至戶部左侍郎;1275年三月,冒險與子江鐸往饒州探視兄長,被蒙元兵俘獲,因不屈而大罵不止,被蒙元兵凶殘肢解。

江璆(1225——1283),名璆,字宗寶,號玉齋,到十六、七歲成年時,遇其父江萬里創白鷺洲書院,宣揚周程理學,塑“六君子”像於書院,故又為其取字用周,號六峰,江氏十二齋之首,江萬里長子。自幼隨其叔江萬載習文尚武,在鄱陽湖、長江中游一帶演練水陸陣法,頗得要領;13歲後,又隨其叔父宦居臨安,就近攻讀於臨安官學。成年後,回鄉以江右漕闈入仕,歷仕懷安、潮陽兩任知縣,兩任南安、衡州通判資序等職,關升提刑、將作少丞。後又補將作郎,遏選迪功,轉承直,改通直、奉議,鹹淳元年改秩右朝請郎,除大理寺丞,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四月改差知德慶府,加銜兵部侍郎。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閏五月,以右朝請郎晉兵右侍郎(二品官銜)差遣嶺南德慶府知軍州事(正五品官銜),公元1266年,又被封為兵部尚書(正二品官銜),兼提舉廣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鹹淳五年(1270)二任知州屆滿致仕。從其叔萬載公之命,奉母鄧氏並攜兒孫落戶粵西山區,安家於兩廣軍事要衝之地——德慶金林鄉二都欽仁裡雙朵村(今官圩鎮江村)。德祐元年(1275年)月募組3000廣東義軍入衛臨安,與其叔攝行軍中事江萬載議齊向謝道清建議南宋朝庭化整為零,潛往東南積蓄力量,待機北伐規復中原,並建議選粵西肇慶或德慶作臨時行在中心指揮之處。所募義軍被陳宜中遣散後,回德慶為行在移駐作準備,在德慶西北一線,建立了20多座軍事城堡——故磚城(現存遺蹟10處),分派個兒孫和部將、地方豪傑等分兵把守,準備效其家族忠烈報國之精神,以武力抵禦元軍,用生命捍衛南疆。景炎二年(1277年),復募10000多義軍輸送給在流亡於廣東沿海的南宋小朝庭,並聯絡熊飛、曾逢龍、馬南寶等部義軍一度收復廣州。祥興元年(1278),江璆聯絡舊部劉宗純收復德慶。祥興二年(1279),在南宋滅亡後,仍率三子一孫及部將劉宗純之子劉喆憑藉磚城體系扺御蒙元一年多。1280年,江璆奔走聯絡南沿海各省,圖謀復宋。1283年,聯合亡宋故臣林獲、林桂芳父子扶立趙宋皇族後人趙良鈐為帝,於新會建立後宋政權(元史稱羅平國)。同年為掩護趙宋後人突圍,率疲憊之師與元兵熬戰三日,力歇而死。其三子一孫和劉喆奮力搶回遺體,奔回德慶,葬於村後山聖嶺崗。鄉人感其爺孫三代忠烈,將江璆及其三子一孫並劉喆塑像於聖嶺崗上龍母行宮,配祀千年龍母。江璆後裔最初居於廣東德慶,後發展到其他地方。

江鉦(1229——1279),名鉦,字國巖,號道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載次子。鹹淳九年(1273),響應其父江萬載號召,積極參與籌組義軍,任義軍先鋒將。在抵抗蒙元入侵的鬥爭中箭傷劉整,被謝道清詔授從軍徵郎將。德祐元年(1275年)入衛臨安後,被詔授殿前禁軍都統制之職,是年七月,率殿前禁軍將在焦山之戰中大敗的張世傑、劉師勇、蘇劉義等人救援回臨安。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與其父江萬載擁軍保護益、廣二王及其他南宋小朝庭人員撤離危城臨安,從這時起一直到新會崖山,每有蒙元兵逼近南宋小朝庭,皆由江鉦率軍出擊擊退。是年五月,在福州與父江萬載及其他大臣擁立廣王趙昰登帝位,江鉦被詔令授殿前禁軍副都指揮使之職。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與父江萬載,少保張世傑等帥兵保護宋端宗等南宋小朝庭到達泉州,張世傑強搶泉州港海船,逼反開始就已有反意的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蕃客回回”)人蒲壽庚(1205-1290年),蒲擁兵作亂,欲劫持南宋流亡行在,又是江鉦帶少部兵力掩護二十萬軍民大部分登船撤離泉州。景炎三年(1278)三月,保護南宋小朝庭到達廣州灣(今雷州半島)附近的井澳,遇元將劉深伏擊,帶親兵奮力擊退劉深的伏擊,保護端宗登上海船,卻又突然遇上臺風,將年幼體弱的宋端宗刮落海中,江鉦父年逾七十的江萬載奮力躍入海中救起了宋端宗,自己卻不幸被海風巨浪捲走。不到一個月,宋端宗也因驚悸而死,二十萬南宋軍民痛失實際和名義上統帥,軍民之心大為動搖,幾欲解散。江鉦強忍喪父之痛,力撐陸秀夫勸伏大臣們,扶立宋端宗之弟趙昺為帝,是為宋帝昺,以陸秀夫為丞相,張世傑為太傅,江鉦為殿前禁軍指揮使,南宋小朝庭遂得繼續流亡於廣東沿海。同年(景炎三年,亦稱祥興元年,即1278年)六月,保護流亡小朝庭到達廣東新會崖山。張世傑、江鉦等領軍將領與陸秀夫等文臣都看中崖山的險要地位,因而決定流亡小朝庭暫駐崖山,但對如何佈防崖門,張世傑與江鉦兩大軍事統帥卻發生激烈爭吵,江鉦要求分兵防守崖門出入海口,以便相互呼應,張害怕兵力分散,不予同意,江不同意張把大船都用鐵鏈相連的方案,並暗示其可能重複焦山之戰的錯誤。張嫌江妨礙其作戰方案的實施,以楊太后的名義調江鉦回福建立江萬載衣冠冢並募兵籌晌,並以蘇劉義(蘇軾後裔)暫時接替江鉦職務掌管殿前司。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崖門海戰時,蒙元軍統帥張弘範果然先分兵封鎖控制宋軍海陸出口,而南宋二十萬軍民因戰船被鐵鏈相連,移動艱難而鮮有能逃生者;陸秀夫和宋帝昺因張世傑派來接應的士兵非是平常見慣的江氏父子所帶親兵,死活不肯登上接應者之小船,最後陸秀夫抱宋帝昺投海而死,二十萬軍民大多投海而死,厓海十萬浮屍,最終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隨張世傑突圍的楊太后聞知宋帝昺已死,亦都投海而死,張世傑帶剩餘殘兵沿海漂流,不久亦遇上臺風,任船自沉而死。江鉦回閩為其父治墳之後,募得幾百士豪傑士卒趕去厓山,到廣東海陸豐時,厓門之戰已結束七天,江鉦聞知厓門二十萬軍民已全軍覆沒,大哭幾場後,亦投海而死。當地居民根據其部屬的叫喚立巖公廟以紀念,遺蹟至今仍存。江鉦子孫最初隨其兄江鑰隱居福建夏門同安洪水橋湯阪裡,後裔才逐漸向其他方向發展。

江銘(1232——1276)名銘,字國熙,號毓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載第三子。鹹淳九年(1273),隨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辦糧將,1275年參加收復饒州戰役,入衛臨安後,被謝道清授殿前禁軍帶械副將,1276年宋端宗即位後,為御前環衛將軍,1276年十一月在泉州蒲壽庚叛亂戰役中為掩護皇室人員登船戰死,被追贈節義大夫。由於其妻及子女已在饒州之役時隨伯父江萬里投止水殉國,在福州時楊太后星配以曾淵子之女,但未及過門江銘即已戰死,故江銘一房無留下後裔。

江鈺(1243——1276)名鈺,字國維,號寓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載第四子。鹹淳九年(1273),隨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先鋒副將,1276年在保護二王從臨安到溫州時戰死,被宋端宗追贈崇義大夫,妻及子女之前已投止水殉國,故無後。

江鎬(1229——1275)名鎬,字國禹,號義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里次子。一生隨侍其父江萬里,生前曾被朝庭授事郎將,1275年二月蒙元兵破饒州時,抱子江澄(是幾十江氏未成年子孫中唯一留下姓名的)攜妻隨父江萬里投止水殉國。後裔不詳。

江鐸(?——1275)名鐸,字國弼,號本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頃長子。一生隨侍其父江萬頃,任官職不詳。1275年三月,冒險伴其父江萬頃前往饒州探視二位伯父和其他家人,被蒙元兵俘獲,大罵不屈,被元兵肢解。其母錢氏九娘、妻丘氏十六娘及九子都隨其二父江萬載入福建,最初隱居於福建長汀寧化石壁村。後向其他地方發展。

江鑄(?——?)名鑄,字國通,號直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里第三子。鹹淳九年(1273),隨叔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中軍護將,在福州扶端宗即位後,經丞相文天祥奏請楊太后同意,與堂兄江鑰、弟江鏜隱居福建夏門同安洪水橋湯阪裡,後裔才逐漸向其他方向發展。

江鑰(1227——?)名鑰,字國器,號慎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載長子。鹹淳九年(1273),隨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中軍護將,1275年參加收復饒州戰役,入衛臨安後,與堂弟江鑄、江鏜隱居福建夏門同安洪水橋湯阪裡,後裔才逐漸向其他方向發展。

江鏜(?——?)名鏜,字國雍,號侃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里第四子。鹹淳九年(1273),隨叔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中軍護將,1275年參加收復饒州戰役,入衛臨安後,與兄江鑄、堂兄江鑰隱居福建夏門同安洪水橋湯阪裡,後裔才逐漸向其他方向發展。江鏜有一子江日新,替父繼續保護南宋小朝庭,入廣東後,被楊太后看中,將自己女兒趙氏公主配嫁給他。崖山之戰後,江日新僥倖逃脫,攜趙氏公主並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四會,居住於縣城門高街。是第二支在廣東落戶的江氏三古支系。

江錡(?——?)名錡,字國鼎,號祥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頃次子。

江錆(?——?)名錆,字國烈,號遁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頃第三子。

江銅(?——?)名銅,字國南,號遠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頃第四子。

鹹淳九年(1273),隨伯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中軍護將,1275年參加收復饒州戰役,入衛臨安後,被謝道清授殿前禁軍帶械副將,在福州扶端宗即位後,經丞相文天祥奏請楊太后同意,奉母錢氏九娘最初隱居於福建長汀寧化石壁村。後向其他地方發展。

江萬里家族除了著名的“三古十二齋”之外,還有其他家族成員。如江萬載收養的族人孤兒江宗傑,號律齋,鹹淳九年(1273),隨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參軍,1275年參加收復饒州戰役,入衛臨安後,被謝道清授殿前禁軍帶械參軍。崖山之戰中也幸運得生,承父江萬載堪輿之業,雲遊天下,後不知落戶何處。江萬頃夫人錢氏九娘到福建後曾抱養了一個養子江鈕,字國珍,其後代也居於福建長汀寧化石壁村。江萬里家族成年孫輩也大都隨江萬載參加義軍,其中有多人戰死在臨安到崖山的路上,剩下的,多數先在福建落戶,後來才發展到其他地方。

標籤: 萬里 後代 家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deem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