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力拔山兮氣蓋世 項羽為何寧死而不肯過江東?

力拔山兮氣蓋世 項羽為何寧死而不肯過江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朝才女李清照吟誦項羽的一首五言絕句,是歷來詩歌表現西楚霸王英雄氣概和悲壯人生的扛鼎之作。短短四句二十個字,準確地概括了項羽這個人物一生精神追求最本質的東西,活著,就要做人中豪傑,死了,也要當鬼中英雄。落魄苟活,大丈夫所不為也!

力拔山兮氣蓋世 項羽為何寧死而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一語道破了項羽的人生信條和理想境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在被困垓下、四面楚歌之時的慷慨悲歌,在烏江邊毅然揮劍自刎,並非英雄末路、完敗認輸,相反卻成為他壯麗人生大戲的最高潮。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單從表象上看,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血性剛烈之舉,實在是令人為之讚歎的,於是自楚漢相爭以後,他的大英雄形象就永遠定格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對於項羽的執意不願回到江東去,我們不應該過度地誇張,客觀分析《史記.項羽本紀》裡這一段文字:“居數日,項羽引兵屠咸陽,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項羽在咸陽實施屠城,燒殺搶掠,帶上金銀財寶和美女,他執意要東回。這個時候項羽,義無反顧地要回江東去,為什麼?

做了天下諸侯的老大—西楚霸王,風光了,就要衣錦還鄉,成功了,當然就要榮歸故里,這就是項羽虛榮的表現。曾經縱橫疆場,南征北戰的西楚霸王,在垓下被圍四面楚歌時,內心是何等淒涼,昔日威風八面的霸王,而今卻狼狽不堪,落魄而逃,對於愛面子的西楚霸王來說,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就算是死也不願回江東去,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樣來說,我們也就能夠理解垓下之圍,一敗塗地的項羽的心理和選擇,《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天將亡霸王,能奈天如何,堂堂霸主淪落至此,又有何顏面回江東見自己的父老?

人講究面子,光環照耀下的英雄更講究面子,比常人更顧忌面子,這就是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真正心理癥結。好漢不比當年,寧肯銷聲匿跡於外,也絕不破衣爛衫回鄉。因此從本質上講,項羽在我們心中應該是一個悲情的英雄,是一個可景仰而不可仿效的英雄。提起他,我們只能是既表欽佩,又扼腕嘆息;他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豪情壯舉感天動地,莽撞虛榮自毀前程。這才是有血有容的項羽。

項羽為何烏江不渡?兩千多年來,無論是文人騷客,還是歷史學家都給予極大的關注,但至今難有定論。

當然,人無完人,項羽雖年過而立即已謝幕,但人生總體是收穫大於損失,當後人再把他的烏江自刎加以正面的不斷演繹,一場因虛榮而選擇的自我了斷,對他也變成了意外的收穫。因為我們都渴望正直的人格,樂見道德楷模,都異口同聲地唾棄見利忘義,於是寧願拿他來做理想中的偶像。項羽為何烏江不渡?兩千多年來,無論是文人騷客,還是歷史學家都給予極大的關注,但至今難有定論。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用盡陽謀陰謀最終得到江山的劉邦,自然就顯得有些卑鄙猥瑣了。遺憾的是現實很“骨感”,芸芸眾生一邊頌揚項羽,一邊卻又都在仿效劉邦,皆為利來、皆為利往,連最普通的田間農夫都深信,一張道德的空殼不能拿來當飯吃。在這一點上,蔣中正給我們做了個榜樣,委員長髮現大事不好,不僅毅然過江,連那個寬闊的海峽也一步跨了過去,臺灣雖小,可總是個活命的落腳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vx78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