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解析戰國齊宣王為大室是怎麼來的

解析戰國齊宣王為大室是怎麼來的

齊宣王為大室是怎麼來的

解析戰國齊宣王為大室是怎麼來的

齊宣王修建一座豪華的宮殿,這座宮殿佔地面積很大,大概有幾百畝地的樣子,據說當時規模巨集大,能容得下三百多個房間。可以說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工程了,但是齊宣王愛慕虛榮,工程也就被批准。

齊宣王為大室

但是可憐了廣大百姓啊,這大殿蓋了足足三年還沒有建成,這齊宣王甚至還想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這民不聊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三年來朝中大臣裡沒有一位敢站出來諫言的。他們都擔心會受到齊宣王的處罰。

有位叫香居終於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君王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手下的大臣都裝糊塗,這樣國家不滅亡才怪。

他問齊宣王:“荊王放棄了先王的禮樂制度,他整天淫蕩作樂,我想請問,荊國有賢德都的君主嗎?”齊宣王說:“沒有君主。”香居又問,那荊國有擅長諫言臣子嗎?齊宣王說沒有。

好,那如今大王您修建大宮殿,三年了都沒有建成,但是眾多文武大臣卻沒有一個敢進言勸說的,您認為現在齊國有目光長遠的臣子嗎?齊王說沒有這樣的人。好那微臣也應該退下了,如果陛下再不快點察覺的話。

好你快退下,別,快回來快回到朕的身邊來,愛卿。為什麼這麼晚才向我勸諫,然後齊宣王召見尚書,說我品行不好,喜歡虛榮浮華的東西,但是我的臣子沒有人要阻止我,我明明在犯錯,只有香居阻止了我,他是好的臣子。

從文中我們不難得知齊宣王喜歡算然有點昏庸,常常會因為虛榮心被矇蔽雙眼,好在他知錯能改,而大臣香居則是敢於進諫,懂得進諫。只有君臣間相互監督,國家才有可能走向富強。

齊宣王的兒子是誰

齊宣王的兒子是齊閔王,齊閔王比較驕傲,喜歡享樂,但是他在位期間倒是做了不少貢獻,尤其是在軍事上他先後破秦國燕國,為齊國的擴張做了準備。

齊閔王

齊閔王即位的時候,齊國軍事實力強大,插手別國內政,韓國的公子咎與公子幾瑟爭奪太子的位置,齊閔王派大兵壓境,把公子幾瑟給驅逐了,公子幾瑟見大勢已去,倉皇逃往楚國。

在齊閔王想要讓楚國割地求和的時候,秦國出兵干涉,導致齊王計劃破裂,他非常怨恨秦國。秦國要攻打魏國,魏國派人來說服齊閔王與自己聯盟,希望聯合齊、魏、韓三國一同對抗秦國。但是因為孟嘗君中了秦國謀士的計策,導致三國聯合計劃不了了之。

之後齊魏韓又聯合起來對秦國展開進攻,逼的秦昭襄王割讓河東來求和。但是由於齊閔王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也就同意了秦王的求和要求,錯過了一舉殲滅秦國的好機會。

因為趙國保持中立,齊國一路直取燕國,高奏凱歌,拿下了一場又一場爭奪土地,擴張霸權的戰爭。

但是齊閔王沒有憑藉祖父輩創造的大優勢號令天下,也沒有完成對諸侯各國的統治,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新篇章。相反,後期的齊閔王因為剛愎自用,常常不聽勸諫,行軍打仗的時候也不講求策略,這樣盲目自大的表現,將先前創立的優勢全部葬送。

不久齊國上下君臣不和,百姓也不再支援昔日的君王,他內外樹敵,造成國內外矛盾激化,公元前284年,在五國聯軍的討伐下,齊王朝在齊閔王手下落下帷幕。

孟子謂齊宣王曰是什麼意思

孟子對齊宣王說:“主公,您的一位臣子,把自己的妻子和子女託付給自己的朋友,然後他覺得信得過才這麼做的,於是他安安心心旅遊去了。但是等到他回來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朋友並沒有像他交代的那樣做。

孟子謂齊宣王曰

不僅沒有給它的家人好的地方住,連吃飽飯這種基本的生活保障他的友人都沒有提供,主公你說要是你遇到這種情況,您會怎麼做?”

齊宣王說:“要是我早就和這種朋友絕交了,我這麼信任你,你卻反過來背叛我。”

孟子繼續說:“如果身為司法官員,但卻不能管理好他自己的下屬,這時候該怎麼辦?”

齊宣王說:“我會毫不留情的罷免他,身為官員你的職責就需要你必須帶好部下。“

孟子最後說:“那主公要是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不能做到一心為民,那麼對這樣的人該怎麼處理。”

齊宣王聽出孟子的意思是在暗指自己在處理朝中大事的時候有懈怠,心裡也有點不好意思,於是環顧了四周的大臣,開始說其他事情。

孟子層層推進,從生活中的事,推到中層幹部,再推到治理國家的帝王,循循善誘,我們不得不佩服孟子的勇氣,敢在一國之君面前說如此言論。

而齊宣王的舉動也讓人們忍俊不禁,孟子推行仁政,自然想讓君王能推行自己的思想,齊宣王態度很猶豫,孟子借這個機會點醒齊宣王,齊宣王也機智的躲過了尷尬

齊宣王見顏斶是什麼意思

齊宣王召見顏斶來談話,齊宣王在高堂之上說顏斶上前來,顏斶也說大王上前來,齊宣王不是很高興了,左右臣子看了忙勸顏斶你不會尊敬大王嗎,顏斶說我按著大王說的做是趨炎附勢,大王按照我的做是禮賢下士。

齊宣王見顏斶

齊宣王那個問他,我重要還是你重要,顏斶說當然是我重要,齊宣王在群臣面前也不適合發火,就乾瞪眼。

大臣們又說,國家是齊王的,天下的有志之士都願意來大王這邊,周圍的諸侯國,有哪個不怕我們家大王的,現在高尚的人士人也不過被稱作匹夫。你這樣不論身份尊卑這是夠可以的了。

顏斶說,不對啊,我聽說古時候大禹統治上萬個諸侯,為什麼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善於用士人,到了商超各諸侯減少到了三千多個,現在更是隻有二十四個。這難道不是統治者的政策出問題了嗎。

要是朝廷中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都只是一些貪圖虛名的人,那麼國家災禍就會不斷,所以君王要不以向手下的人詢問為恥,不以向地位卑微的人學習而愧疚,自古以來的帝王不都是如此。諸侯的君王都喜歡稱自己是孤或者是寡人,應該是因為他們懂得貴賤之間的道理,孤和寡難道不是之地位卑微生活困難的人嗎。

他們用這些詞語稱呼自己,應該就是擺低姿態,虛心求教的表現吧。

齊宣王說,我真是不開竅,聽了先生的高論,請一定要收我為徒啊。顏斶謝絕了,他說玉經過雕琢會露出本色,但是不去雕琢又不寶貴,沒有價值了,但是玉本身也就失去本真變得不完美了,士人也是一樣,有抱負的人從窮鄉僻壤出來參加選拔,不是因為享有高官厚祿就不尊貴了,而是因為他的精神和思維都不再完整獨立。

做決定的是大王您,向您表達衷心諫言的是我,我要說的已經說完了,希望您能讓我回去找到本心。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是怎麼回事

齊宣王問大臣們,聽說周文王有一個佔地面積七十里的狩獵場,真的有這麼一回事情嗎?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

孟子回答,史書上倒是有著這樣的記載。

齊宣王問,真的有這麼大嗎,會不會記錯了。

孟子說,但是老百姓還嫌這個狩獵場太小呢!

齊宣王說,對啊,我想問的就是這個,我的捕獵場才方圓四十里,規模還沒有周文王的一半大,但是我的百姓卻覺得這太大,我不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孟子說,周文王的捕獵場雖然有方圓七十里,但是在裡面砍柴的百姓可以去,想要打獵的人也可以去,這是周王和百姓共享的場所,百姓嫌他小不是很正常嘛。

我剛到齊國的時候,問清楚齊國有哪些禁令後才敢進入,深怕觸犯大王您定的規矩,。我還聽說大王您在齊國的郊外劃了一塊方圓四十里的打獵場,但是在這裡似乎只有您才能來打獵,要是城中百姓殺了那裡面的動物,是和殺了人一樣要判刑的。

所以說,這四十里大的捕獵場對於百姓來說,不就是在國內設定的一個天然大陷阱嗎!百姓當然覺得太大,這也是合情合理的把。

如果君主的快樂和百姓的快樂密切聯絡,那麼君主享樂的地再大百姓也會覺得小,相反如果把百姓區別對待,甚至用法律條文來禁止,那麼君主享樂的地方再小,百姓也會覺得大了吧。

如果能與百姓一同分享,再大也不會覺得過分,但是如果只是一個人享樂,那麼就算很小算過分了。

齊宣王好諛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齊宣王好諛,說的並不是齊宣王射箭的技術如何百步穿楊,而是說齊宣王喜歡別人誇他在射箭上做的好。這位反應有些遲鈍的帝王到最後也沒發現,臣子不諫言的危害有多大。

齊宣王畫像

齊宣王喜歡射箭,特別喜歡人家誇他能用強弓,每次齊宣王張弓拉弦的時候,總是能得到臣子的一片讚美聲,大家對齊宣王這樣的脾氣都摸得比較透徹,齊宣王一打獵,就給他上弓。

大家都讚美齊宣王,拉開這樣的弓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氣,不愧是大王,除了您當今世上還有誰能有這樣的力氣。齊宣王聽著樂得合不攏嘴,他還感嘆自己手下有一幫為自己說話的得力助手呢。

其實齊宣王用得弓和平常人有的沒什麼區別,只不過是強度很一般的弓,齊宣王還讓大臣們一一實驗,親自來拉弓,大家都心知肚明,齊宣王又想強調他的力量強大了,每個人都只拉倒一半就紛紛表示無能為力。

然而因為沒有人告訴他,齊宣王一輩子都以為自己能拉開強度有一千多公斤的弓,齊宣王就算拿著這虛假的榮耀,也不願意相信真實的自己,不面對自己本來的面貌是他最大的弊病。

而且我們說,古往今來君與臣的關係就像水和船,君王的錯誤決斷,要靠敢於進諫的大臣,君臣一起才能完成國家的建設,才能使人民生活安康。如今的齊宣王急需一位敢於進諫的大臣來點醒他。除了孟子應該要有更多的人關心國家,關心君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ww0k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