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哪位漢武帝託孤重臣欲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失敗被誅

哪位漢武帝託孤重臣欲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失敗被誅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漢廷下詔召集前一年所舉賢良、文學六十餘人,與漢廷高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下屬丞相史、御史在朝堂集會,以“民所疾苦”為主題,就漢武帝以來政治得失及未來走向展開了激烈辯論。這次集會被後人稱為“鹽鐵會議”。大約三十年後的宣帝末期,廬江郡太守丞汝南桓寬整理了會議原始記錄,著《鹽鐵論》一書。鹽鐵會議是一場具有複雜政治背景的會議,並且對漢代歷史程序產生了深遠影響。

哪位漢武帝託孤重臣欲完成武帝未竟事業失敗被誅

武帝去世前,由於太子年幼,遂指定了一個包括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田千秋五人的輔政集團。五人之中,由於金日磾在第二年即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即去世,丞相田千秋又是一個不任事徒充其位的丞相,因此昭帝初年大權就集中在了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三人身上。霍光以外戚身份,以大司馬大將軍統領內朝,被武帝喻為周公輔成王而寄予厚望,是這個集團的中心。但從資歷、功勞來講,十三歲即入宮為侍中,同為輔政大臣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卻遠在其上,尤其是他主持鹽鐵、均輸平準等財經政策立下了大功,絕非霍光能比。經多年的積累,桑弘羊在朝中人脈甚廣根基深厚。漢代又有以御史大夫為相的不成文規定,因此桑大有取田千秋而代之之勢。他自然不服霍光,因此漸漸成為了霍光的最大政敵。而輔政集團中的上官桀資歷也比霍光深,又是當朝皇后的祖父,雖然他與霍光為姻親,但或許是考慮到桑的強大根基,上官桀逐漸傾向聯合桑弘羊對抗霍光。

霍光與桑弘羊的矛盾,除了權力鬥爭之外,二人政見也不同。霍光主張繼續《輪臺詔》撫卹民生的精神逐步改革武帝舊政。而桑弘羊則主張繼續深化武帝內興聚斂、嚴刑峻法,外事四夷的方略,完成武帝未竟的事業。這就是漢昭帝初年西漢權力中心的政治態勢。鹽鐵會議就是在霍桑明爭暗鬥,局面紛繁複雜的特殊時期召開的。這次會議之所以能夠召開,其實是霍光對桑弘羊在外朝咄咄逼人之勢的應對。他作為內朝官員不便出面,於是支援來自基層的儒生賢良、文學,借力打力,通過他們在這次會議上攻擊桑弘羊的政治主張達到削弱對手的目的。

除霍光、桑弘羊兩方以外,鹽鐵會議還有第三股政治力量——儒生。

眾所周知,漢武帝即位以來有尊儒之舉,初有“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後又有罷所舉賢良治申、商者及議明堂、改歷服色、延文學儒者等舉措。這往往給人一種武帝朝儒學已大行其道的感覺,但如果細加考察則發現並非如此。武帝在做了上述尊儒之舉後,對外即開始事四夷而大興征伐,對內則興聚斂興利、嚴刑峻法之治,這三件事情是武帝時代最具“雄才大略”的政治活動。可惜這些活動無一不與儒學學理相悖:儒家在對外關係上信奉的是修文德以來遠人的“德化”之說,對內經濟上則主張不與民爭利的“富民”論,法制上則主張以禮樂教化消除刑罰“道之以德”的觀念。所以,儒學實際上已被武帝棄如敝屣了。不信,我們可以看看武帝時用世的幾位名儒。

先來看董仲舒。董仲舒雖因上“天人三策”受武帝賞識,被視為武帝朝隆儒的標杆性人物,但其人卻仕途坎坷,先後被任命為江都相、膠西王相,卻受主父偃、公孫弘等人嫉妒陷害,最終“恐久獲罪,病免”,只能“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漢書·董仲舒傳》)。在短暫的推崇後,這位以“推明孔氏”著稱的一代大儒就被武帝遺忘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zxmd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