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慈禧難捨“花園”情結 借海軍之名修建頤和園

慈禧難捨“花園”情結 借海軍之名修建頤和園

北洋海軍在1888年正式成軍時,其實力大大超過日本海軍,然而此後至甲午戰前的6年,由於經費緊張便未再添置一艦、未再更新一門火炮,甚至正常的維修都難進行。相反,這6年中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艦2艘,日本天皇甚至節省宮中費用,撥“內帑”以充造船、買船費用。兩相對照,夫復何言!到甲午海戰時,日本艦隊的航速與火力都大大超過北洋艦隊。其實,中日海戰的勝負在此時已經判定。

慈禧難捨“花園”情結 借海軍之名修建頤和園

修園就在籌建昆明湖水師學堂這種冠冕堂皇的名義之下正式開始,經費自然從海軍出。人人明白這是“掛羊頭賣狗肉”龐大的北洋水師曾是清王朝的驕傲,然竟不敵後起的日本海軍,直接與腐敗有關。

慈禧挪用鉅額海軍軍費為自己修建頤和園並興建“三海工程”(北海、中海、南海),是晚清政局腐朽透頂的一個最明顯的標誌。在內憂外患不斷、財政幾瀕破產、統治岌岌可危已到朝不保夕的險境之中,她竟能動用鉅額軍費為滿足自己“頤養”、遊樂之慾而大興土木,修建奢華園林,且無人敢於勸阻,則不能不說大清王朝的“氣數”將盡了。

慈禧性喜享樂,曾幾次想重修剛被英法聯軍焚燬的圓明園,但終因花費實在太巨且在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及李鴻章等一批王公大臣或明或暗的聯手反對下不了了之。此後,“修個花園”始終是她的一個“情結”。到了1877年冬,在慈禧的幾次打壓下奕訢已經失勢,奕譞卻日漸得寵。或許是為了彌補當年曾經反對重修圓明園之“過”,使自己在慈禧面前更得寵幸,奕公式就想以在昆明湖邊設機器局的名義為慈禧重建與圓明園一同被焚、原建於乾隆年間的清漪園,但為人所阻,未得實現。不過,奕公式此後卻一直惦記著為太后“修園”邀寵。耿耿此心,將近十年。

1886年,慈禧藉口即將結束垂簾聽政,想建個花園以“頤養天年”,而這時早已主持軍國大計、受命總理新成立不久的海軍衙門事務的奕譞奉慈禧之命巡閱北洋海防時卻心生一念,找到了為慈禧修園的最佳理由,趕忙上了《奏請復昆明湖水操舊制折》。當日,即奉接“依議”的慈禧懿旨。這樣,一年前剛剛成立的海軍衙門就負責起名為“水操”、實為給太后修園之責。

在昆明湖“水操”,皇上和皇太后自然要“幸臨”,各種設施自然不能簡陋。修園就在籌建昆明湖水師學堂這種冠冕堂皇的名義之下正式開始,經費自然從海軍出。人人明白這是“掛羊頭賣狗肉”,翁同龢在日記中諷刺道:“蓋以昆明湖易渤海,萬壽山換灤陽也。”“渤海”指北洋水師的主要防區;“灤陽”是承德的別稱,指實際是以海防為代價修建類似避暑山莊一樣的行宮別館。但權傾一時的翁氏也只能在日記中發洩自己的不滿而不敢公開表示,遑論他人!

1887年3月中旬,清廷以光緒的名義釋出上諭,將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不久水師學堂的內、外學堂先後竣工,還安裝有電燈、鍋爐房等“現代化”裝置。

給“老佛爺”造園當然是頭等大事,有關官員自不敢有絲毫怠慢。如從外國購買、安裝最新式的電燈等事多由李鴻章經辦,而海軍衙門當時還兼管鐵路。李在1891年夏給海軍衙門一封催要具有戰略意義的關東鐵路撥款信中,不能不首先詳盡報告為頤和園買燈器情況:“頤和園電燈、機器全分業經分批解京,並派知州承霖隨往伺候陳設”。而頤和園附近西苑“更換電燈鍋爐各件”是由一洋行代辦,不久就可運到天津,“聞器料尚屬精美,一俟到齊,即派妥員解京以備更換”,最後才簡單提及修路經費問題。可見要款之不易。

然而,到1893年,戶部為替“老佛爺”祝壽,還是要“商借”海軍關東鐵路經費200萬兩,因每年築路專款恰為200萬兩。李鴻章無奈,只得照辦,已修至山海關、購地已至錦州、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關東鐵路只得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關鍵時刻停建。慈禧執意為己“修園”一了夙願,端的是心花怒放,但這卻是甲午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而甲午慘敗,恰恰是清王朝走向滅亡的重要一步從1886年到1894年,頤和園一直修園未停,究竟動用了多少海軍經費,準確數字已難考訂,因為統治者其實也“做賊心虛”,惟恐為世人所知,所以早就由海軍衙門奏請,將其各項雜支用款不用造冊報戶部核銷。準確資料,將成為永遠的祕密。根據相關史料研究推算,多數研究者認為花費有兩三千萬兩白銀之多。

總之北洋海軍在 1888 年正式成軍時,其實力大大超過日本海軍,然而此後至甲午戰前的 6年,由於經費緊張便未再添置一艦、未再更新一門火炮,甚至正常的維修都難進行。1891 年 4 月,戶部乾脆明確要求停購艦上大炮、裁減海軍人員。以後,正常維修都不能保證。相反,這 6 年中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艦 2 艘,日本天皇甚至節省宮中費用,撥“內帑”以充造船、買船費用。兩相對照,夫復何言!也正是在這幾年間,世界海軍造艦水平和艦載火炮技術都有飛速發展,艦速與火炮射速都有大大提高。到甲午海戰時,日本艦隊的航速與火力都大大超過北洋艦隊。其實,中日海戰的勝負在此時已經判定。

慈禧等人當然知道如此修園會招世人強烈不滿,因此在以光緒之名釋出的上諭中專門強調:“此舉為皇帝孝養所關,深宮未忍過拂,況工用所需,悉出節省羨餘,未動司農正款,亦屬無傷國計。”所謂“羨餘”,是指賦外無名雜稅;“司農”原是漢代主管錢糧的官名,清代因戶部主管錢糧田賦,此處指戶部主管的“正款”。海軍衙門當然更要強調並未動用購艦專款,而“今日萬壽山恭備皇太后閱看水操各處,即異日大慶之年,皇帝躬率臣民祝嘏臚歡之地。先朝成憲具在,與尋常僅供臨幸遊豫不同。”“未動正款”、“無傷國計”,“與尋常僅供臨幸遊豫不同”,恰恰欲蓋彌彰,純屬此地無銀二百兩之舉。

顯然,只有以海軍的名義才能“名正言順”地修園,才能巧妙地無修園之名而有修園之實。以慈禧的地位之尊尚需有一個“正當”的理由,遑論他人!所以中國“官家”確實深諳此種“正名”之道,許多工程都是巧立名目,在堂堂正正的名目下其實是為了一己之利或某一小集團的利益。

以“練海軍”為名給慈禧太后修頤和園再次證明了政府權力應受制約和財政公開的重要性。當權力不受制約、實行“祕密財政”時,掌權者當然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財政。然而,掌權者不受限制為所欲為地“花錢”固然可以痛快一時,但最終是包括統治者在內的全社會利益受到重大損害。慈禧執意為己“修園”一了夙願,端的是心花怒放,但這卻是甲午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而甲午慘敗,恰恰是清王朝走向滅亡的重要一步。

對一個偌大帝國來說,一座花園可能不值一提。然而,正是許許多多這類細節,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許許多多這類細節的發生,恰說明了體制已經整體朽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24k2y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