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張勳憑3千人為何敢復辟?溥儀是怎麼再次即位的

張勳憑3千人為何敢復辟?溥儀是怎麼再次即位的

溥儀退出皇位後,上演了一出張勳兵變、宣統復辟的鬧劇。

張勳憑3千人為何敢復辟?溥儀是怎麼再次即位的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為大總統,段祺瑞為內閣總理。黎、段意見不合,時有衝突,稱“府院之爭”。黎元洪召張勳率軍入京相助。張勳,少孤貧,後投軍。曾參加了中法之戰,升至參將。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參加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後升副將。

三十四年(1908年),升雲南提督。宣統三年(1911年),任江南提督。武昌起義時,張勳鎮守南京,與起義新軍激戰於雨花臺,戰敗後退守徐州。清廷任張勳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袁世凱當大總統後,張勳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宣統退位,張勳禁止部下剪辮,以示忠於清室,被稱為“辮帥”,其兵被稱為“辮子軍”。

張勳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於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帶3000辮子兵入京。五月十二日(6月30日)夜,張勳等潛入故宮,與陳寶琛等會議,將復辟事告知前清宗室。五月十三日(7月1日)凌晨,張勳穿紗袍馬褂,戴紅頂花翎,率康有為、北京政府參謀總長兼陸軍總長王士珍等50餘人進入宮中。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到養心殿,召見張勳。張勳說:“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覆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說:“我年齡小,當不了如此大任。”

張勳給溥儀講了康熙8歲做皇帝的故事。溥儀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溥儀將當天改為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7月1日)。溥儀連發九道上諭封官授爵:封黎元洪為一等公;授七位內閣議政大臣,他們是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樑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授各部尚書:樑敦彥為外務部尚書、張鎮芳為度支部尚書、王士珍為參謀部大臣、雷震春為陸軍部尚書、朱家寶為民政部尚書;授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授趙爾巽等為顧問大臣;授原各省督軍為總督、巡撫;授張勳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馮國璋為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等。十四日(7月2日),授瞿鴻等為大學士,補授沈曾植為學部尚書、薩鎮冰為海軍部尚書、勞乃宣為法部尚書、李盛鐸為農工商部尚書、詹天佑為郵傳部尚書、貢桑諾爾布為理藩部尚書。

要求全國“遵用正朔,懸掛龍旗”。

當天,北京街上出現大門掛龍旗的現象。

張勳率兵入京,溥儀第二次登極當皇帝,是為溥儀復辟或宣統復辟。這年為丁巳年,史稱“丁巳復辟”。但是,歷史教科書及論著文章稱作“張勳復辟”,這很值得商榷。“復辟”二字:“復”,《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複位。”其意思是恢復;“闢”,《爾雅·釋詁》:“闢,君也。”其意思是君位。“復”與“闢”兩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恢復君位或恢復帝位。這次宣統復辟,是由張勳統兵進京,扶持溥儀重新恢復皇位。張勳何許人也?張勳僅是一個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相當於省軍區司令。許多書文稱“張勳復辟”,其有何“闢”之可“復”?實際上是張勳兵變,溥儀復辟或宣統復辟,而不是張勳復辟。

然而,黎元洪拒不受命,避居日本公使館,電令各省出師討伐;電請馮國璋代行大總統,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湖南等省督軍通電反對復辟。十五日(3日),段祺瑞組織討逆軍,自任總司令,討伐張勳。十八日(6日),馮國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總統,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十九日(7日),南苑航空學校派飛機向宮中投下三枚炸彈。

太妃們有的鑽到桌子底下,有的嚇得驚叫,太監們更為驚慌,宮裡亂成一團。同日,討逆軍敗張勳軍於廊坊。二十一日(9日),北京公使團照會清室,勸告其解除張勳武裝。二十四日(12日),討逆軍進入北京,勳兵與戰,兵寡失敗。張勳逃到東交民巷荷蘭公使館內。溥儀的師傅和父親替他擬好批准張勳辭職的諭旨和退位詔書。這是溥儀的第二個退位詔書,溥儀看了放聲大哭。這年溥儀14歲。歷時12天的張勳兵變、溥儀復辟的鬧劇結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4lyk0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