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湖州凡石橋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

湖州凡石橋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

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為配合太嘉河水利工程幻漊港基本建設,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指導下對湖州市石淙鎮銀子橋村凡石橋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水利工程本體河流為南北流向,一支流自西向東匯入,凡石橋遺址沿支流北部及本體河道西側分佈。經初步地面踏查,遺址面積約5000平方米,發掘面積約975平方米,清理灰溝1條、垃圾坑2個、儲藏坑5個、路面1段,水井1口,獲得陶瓷石器等各類標本2000餘件。

湖州凡石橋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

遺址受施工破壞較嚴重,文化層堆積完全暴露。地層堆積簡單,第①層,黃褐黏土,結構疏鬆,為現代施工後的浮土層,基本屬於宋代地層。大部分遺蹟開口於①層下。第②層灰黑色黏土,結構疏鬆,包含物極多。該層主要分佈於發掘區西部,尤其在T0203、T0303、T0304內分佈尤多,略呈坑狀堆積。

儲藏坑均為規整的長方形直壁平底坑,其中G1與G2、G5與G7分別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兩組灰坑各自相距約20釐米,兩組灰坑各自應是功能密切相關的一個整體。

灰溝G3主要分佈於T0202、T0203、T0301及T0302內。平面呈長條形,斜壁、弧形底。大致東西向,長21.7米,寬2.1至3.8米,自深30至85釐米。西段與發掘區域的主體坑狀堆積相聯通,東段直通現代工程本體南北向河流。溝內包含物極少。

水井位於發掘區域中部,緊鄰灰溝北側,磚砌七邊形,井口直徑約60釐米,直壁、平底、呈直筒狀,深約1.5米。各遺蹟單位出土遺物與遺址主體堆積性質時代一致。同時在遺址發掘區東南直線距離約300米處,主體河道東側花店壩區塊清理水井1口,錢幣窖藏1個。該水井同凡石橋遺址水井特徵一致,錢幣窖藏被破壞,僅追繳錢幣若干,主體為北宋時代錢幣。

凡石橋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有:瓷器、陶器、漆器、鐵器、石器、動物骨骼、貝殼類、木器、建築類板瓦、瓦當、磚塊、太湖石等。青瓷、青白瓷與白瓷是出土瓷器中的主要類別。青瓷器類有碗(敞口碗、斂口碗、盅式碗)、盤、壺、瓶、罐等。基本為灰胎,部分碗類釉色偏黃。釉色多數為梅子青、粉青。大多數器物無紋飾,少數刻劃蓮瓣紋,堆貼魚紋等。具有南宋龍泉窯青瓷的典型特徵。其它地方窯口青瓷主要是碗類器,製作較粗,可見明顯輪制痕。碗外底多見墨書“費”、“宅”、“橋司”、“朱五記”“許□”等銘文。可能同使用者密切相關。

陶器主要有花盆、三足爐、燈、漏斗、器蓋、執壺、瓦當、四系罐、韓瓶等器類。其中四系罐出土約100餘件,韓瓶約1500餘件,尚見韓瓶內盛裝“小貝殼、甜瓜子、樹葉(茶葉)”等物。

白瓷有碗、盤、爐、瓶等型別,據釉與胎可分兩類,一類釉略呈淡黃色,胎較厚、硬度較低,多素面,碗類多折腹,盤多弧腹;另一類器物較少,僅碗、盤類器,胎釉白度更高。碗多弧腹;盤多斜收腹,多刻劃花卉紋飾;碗、盤口沿多為芒口,並以銀或金鑲飾。青白瓷胎灰白,釉色可分兩類,器類有臥足碗、小碗、平底小盤、餅形足碗、圈足杯、罐、瓶、壺、器蓋、粉盒、三足爐、碟等。黑釉瓷多盞類,黃褐釉瓷多罐、壺類。黑、黃釉瓷的胎皆有多種,一般為灰胎,也有偏紅、黃色胎,應是燒成火候的原因,多數器物施化妝土。出土遺物還有骨簪、陶塑佛像、棕刷、漆碗、太湖石、武士像、玻璃器等,極大的豐富了遺址的文化內涵

凡石橋遺址青瓷以龍泉窯為大宗,黑瓷、白瓷、青白瓷可能主要來自江西地區相關窯口。凡石橋遺址是浙江省內近年來宋代遺存規模較大的一次發掘。大量的韓瓶堆積是本遺址的一大特色,由於遺址地處水鄉平原,地勢低平,未見任何燒製遺蹟遺物,加之個別韓瓶中尚儲存有當時盛裝之物,基本可以排除燒造韓瓶的可能性,遺址灰溝與河道直接相通,其日常生活用器檔次較高,凡石橋遺址可能是以韓瓶為盛裝器的物資集散地,其規模等級估計相當於鎮下一級的“裡”。該遺址的發掘為深入研究南宋時期湖州地區農業村落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dlko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