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清朝歷史上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的那些明爭暗鬥

清朝歷史上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的那些明爭暗鬥

恭王府西路的褒光室,最能體現奕訢與其皇兄咸豐微妙的關係。匾額是咸豐帝臨幸時御題的,暗含告誡:作為皇弟要韜光養晦。奕訢特意撰寫《葆光室銘》,以示虛心接受指教。

清朝歷史上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的那些明爭暗鬥

道光帝晚年時為選擇接班人的問題而傷腦筋,頗費躊躇:“欲付大,猶未決,令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咸豐)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清史稿·杜受田]以聚獵比武的方式來辨別兒子們之高下,本無可厚非。只不過作為裁判的父親,暗自擬定的是另一種比賽規劃:並非比槍法、比武力、比戰利品,而是比人心之善惡。因此,獵物頗豐的恭王奕訢反而落選了,懷抱著一杆道具般的空槍的咸豐卻脫穎而出。

據傳道光曾考問這兩位勢均力敵的競爭者,出了一道題目:何為治國之本?在趙大力著《恭親王奕訢》一書裡,奕訢回答:“當然是國富民強,只有發展經濟大業,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社稷才能安定,大清國才能穩定。” 而咸豐則回答:“治國之本惟仁孝,賢德最為重要,得人心者得天下,若不恩濟於民,撫育百姓,取信於民,則人心所向難以駕馭,若人心不軌,則難圖大業。”兩人說得都不錯,但各有偏重。我以為奕訢的態度更務實一些。

十個手指不可能一樣長。奕訢與咸豐雖為兄弟,卻具有不同個性,從南苑校獵各自的表現就能看出來:咸豐偏重於仁其實是個庸人,奕訢傾向於勇(倒是可造之才)。一山不容二虎,咸豐上臺以後,奕訢只好低眉順眼地跑跑龍套,以免把新帝比下去了。即使這樣,咸豐對其仍加以提防與排擠。楊義先生曾將這哥倆比作萁豆相煎的曹丕與曹植,可見奕訢日子是很難熬的:“曹植借詩洩憤,成為曠世詩伯。恭親王卻把詩情傾注於林苑,使他的花園成為磚瓦木石堆疊成的沉默的詩了。”這位有經韜偉略而無法施展的王爺,在空曠的花園裡採菊、飲酒,也一樣備感壓抑吧?

奕訢的硬骨頭,後來體現在敢與慈禧太后相對抗。慈禧有一寵臣,欲從紫禁城正門出去辦事,門官不允許,稱其違背祖訓(此門是皇帝本人進出的御道),雙方就爭吵起來。慈禧偏袒自己的走狗,要奕訢和刑部處死一點不給面子的門官。奕訢嚴詞拒絕。慈禧很下不來臺:“你算老幾?敢頂撞我?”奕訢不服軟:“我是恭親王。”慈禧威脅:“我撤了你的王爵!”奕訢不懼:“你撤得了我王爺的稱號,可改不了我是先皇六兒子的身份!”言下之意是你算老幾,反過來把慈禧給難住了。看來奕訢的本性是不畏權貴的耿直之人,傲氣十足。

奕訢病逝第二天,光緒皇帝、慈禧太后攜御前、軍機、內務府大臣們在褒光室辦理了一整天公務。議定恭親王奕訢的後事與待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klr7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