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北宋官員為何爭相為一學者捐資修建莊園別墅

北宋官員為何爭相為一學者捐資修建莊園別墅

邵雍一生,與洛陽(今河南洛陽市)結下不解之緣。

北宋官員為何爭相為一學者捐資修建莊園別墅

洛陽作為北宋的西京,位於中原腹地,是北宋除首都汴京之外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文人云集,學者扎堆,有利於開闊視野,交流思想,發展自己的學問。同時,這裡山美水美,民風淳樸,是個養生與做學問皆宜的好地方。所以,早在慶曆年間(1041—1048),三十出頭的邵雍在洛陽授徒講學時,就有定居洛陽之意,“康節先公(邵雍)慶曆間過洛,館於水北湯氏,愛其山水風俗之美,始有卜築之意。”。(邵伯溫《邵氏聞見錄》)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邵雍從共城接來雙親,在洛河之南,闢地築屋,開荒耕種,從此定居洛陽。正是這一重大選擇,讓邵雍這位當初名聲不顯的學者,通過廣交朋友,博採眾長,更好地充實了自己的學問體系,同時,也得到了更多學子的追隨,獲得了更多博學鴻儒的認可,學術思想廣泛傳播。

定居洛陽之初,邵雍一家外無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之童,家徒四壁,生活困頓,一度到了靠自己打柴做飯、侍奉雙親的境地。《宋史•邵雍傳》說:“初至洛,蓬蓽環堵,不芘風雨,躬樵爨以事父母。”不過,邵雍不以貧困為憂,不露慼慼之窮,讀書耕種,平和淡定,講學交友,不亦樂乎,“雖平居屢空,而怡然有所甚樂,人莫能窺也。”

邵雍不單平和淡定,而且德氣粹然,胸懷寬廣,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具有大家風範。他高才絕學,卻從不炫耀,交流學問,也不以一己之見強加於人,謙虛謹慎,休休有容。與人交往,無論長少貴賤,一律以誠相待,而且整日春風,笑臉常開。與人交談,“樂道其善而隱其惡”,總是表揚人家的優點和長處,包容人家的缺點和短處。王安石推行“熙寧變法”,遭到許多士大夫的牴觸,有的甚至掛冠而去,以辭職的方式表達反對的堅決態度。邵雍那些在州縣任職的門生故舊,為此專門寫信給他,徵求他的意見。邵雍儘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對新法,但他認為以掛冠去職的方式反對,於國、於民、於己都不是明智的選擇,他認為嚴法寬施,才是國家對地方、官員對百姓負責任的態度,所以他每次在回信中,都會誠懇地規勸他們說:“此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賜矣。投劾何益耶?”

邵雍的胸懷和品質,不僅為他贏得了學生們的欽佩,而且贏得了朋友們的特別尊敬。富弼、司馬光這些名相退休後,都在洛陽定居。邵雍雖然一介儒生,一貧如洗,但這些聲振寰宇的老宰相們,卻齊了心似的,都以結交邵雍這位後生為榮。他們與邵雍杖屨往還,高山流水,過從甚密。他們不但敬重他、宣傳他,而且還傾囊相助,合資為他興建了一座面積碩大的莊園。莊園內小橋流水,田連阡陌,單住房就有三十多間。邵雍欣然笑納之餘,把莊園命名為“安樂窩”,在詩作中表達了自己的由衷感謝之情,詩曰:“重謝諸公為買園,洛陽城裡佔林泉。七千來步平流水,二十餘家爭出錢……”

這些士大夫們為什麼會對一個既無顯赫家世,又無半點功名的布衣平民邵雍如此慷慨呢?這是因為,對於當時的士大夫來說,學問才是結交的紐帶——不是金錢,著作才是身份的象徵——不是權力,品德才是人生的瑰寶——不是鑽石。他們與邵雍之間,是通過才學品德締結起來的關係,是真正的雲天高誼,君子之交。

士大夫不僅在物質上資助他,還對他尊敬如師長。春秋季節,晴好之日,邵雍常常乘一小車,由書童牽著,興之所至,隨意出遊,舒適而愜意。士大夫對邵雍的生活起居特別關注,就連他車子的聲音都特別熟悉,一聽到邵雍車來的聲音,大家爭相出門迎候,一旦接到邵雍進門,兒童和廝役們都奔走相告說;“我家先生來了!”歡快之情,溢於言表。有的士大夫,甚至裝修出專門的房子,等待邵雍有空前來居住,並根據邵雍的“安樂窩”之名,為其命名曰“行窩”。無論是士大夫家族,還是平民家庭,每每父對子、兄對弟的教育中,常常會拿邵雍作比喻,說:“毋為不善,恐邵先生知。”賢良的人喜歡他的德行,不賢良的人悅服他的感化,一時間,洛陽人才輩出,忠厚之風天下聞名。至於全國各地的士大夫,無論是專程前來還是路過洛陽,不一定會去造訪官府,但一定會去拜望邵雍,遠道而來的理學家程顥,就在一次拜望邵雍之後,由衷慨嘆道:“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lzv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