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顧雍墓之謎 顧氏三賢相隔數百年為何葬在一起?

顧雍墓之謎 顧氏三賢相隔數百年為何葬在一起?

隨著新版電視連續劇《三國》的熱播,三國歷史再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說到《三國演義》中有名的丞相,大家第一印象一定是曹操、諸葛亮,當問起東吳的丞相是誰,相信不少人一定回答不上來。

顧雍墓之謎 顧氏三賢相隔數百年為何葬在一起?

最近,位於蘇州穹窿山景區的小王山,成了不少蘇城人關注的焦點,因為相傳那裡埋葬的“顧氏三賢”,其一就是三國中的吳國丞相顧雍。清道光顧震濤所著《吳門表隱》以及蘇州《木瀆小志》均記載,顧雍和西漢時的吳侯顧貴、南北朝時期的顧烜,同葬在小王山。

這“顧氏三賢”是何關係?他們為什麼會同葬在一起?在歷史長河中,他們分別書寫了哪些傳奇故事?

東吳大帝孫權曾跪拜顧母祝賀

顧雍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的第二任丞相。自黃武四年(公元225年)六月至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他擔任丞相長達近19年之久,是吳國任職時間最長的丞相。

根據江南顧氏研究學會會員、顧雍第56代後人顧俊榮提供的資料顯示:顧雍(公元168-243年),字元嘆,吳郡吳縣人(即蘇州)。顧氏是江南名門望族,顧雍從小聰明機靈,少年時曾師從因避怨而隱居於吳的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原名蔡雍)學琴與書法。蔡邕對顧雍的才華十分賞識,認為將來必定有所成,於是將自己的名字相贈。

弱冠之年,顧雍即由州郡官吏表舉推薦,開始步入仕途,屢有建樹。後他累遷大理奉常,兼領尚書令,總攬直接對君主負責的一切政令,並被封為陽遂鄉侯。

黃武四年(公元225年)五月,當時的東吳丞相孫邵病逝後,誰來繼任一時成為公眾關心的焦點。當時,呼聲最高的是東吳開國元勳張昭,但是,孫權經過一番反覆權衡,卻任命顧雍為丞相。

顧俊榮稱,根據史料記載,隋朝開考科舉以前,朝廷官員都由世族豪門子弟擔任。顧雍的六世祖顧琮,漢代時做過尚書。四世祖顧奉,做到穎川太守,顧家在吳地很有影響,因此讓顧雍出來當丞相,就有了宗族的威望。而且顧雍任地方官時,所到之處都有政績,顯現出政治才能。此外,顧雍溫文儒雅,處世為人低調。就拿顧雍升官封侯那次來說吧,碰上這事,一般人都會喜形於色,急於告訴他人,而顧雍不聲不響,家人竟然一點都不知道。就衝這些,孫權也要讓顧雍來當這個丞相。

顧雍當丞相後不久,孫權帶領朝中大臣親自前往祝賀,並當眾在大庭中跪拜顧母:“恭祝老人的兒子榮升丞相!”幾天後,孫權又叫太子到顧宅去慶賀。

在顧雍的精心輔助下,吳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出現了全面興盛和繁榮,人稱他為“東吳名相”。

顧雍的丞相風格和諸葛亮截然不同

當上丞相後,即使與孫權單獨相處時,顧雍也十分注意君臣之禮。他經常察訪民間疾苦,提出了不少適當而有效的辦法,功績不小,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他常將瞭解到的情況及自己的建議主張,暗中報告孫權,如果被採納,功勞則歸於孫權;如果不被採納,始終不洩露,沒有第二個人知道,因此贏得了孫權的器重和信任。

但顧雍並不是一味迎合,在有關國家大事及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他雖然講話時表情仍很順和,態度則明朗,從不妥協。

顧雍善於思考,經過深思熟慮後提出了許多政見主張,孫權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連兩朝元老、輔國將軍張昭“法令太稠,刑罰微重,宜有所蠲損(減免)”的陳奏,孫權也要詢問顧雍,得到證實後才實施。平時,孫權常派中書郎到顧雍處諮詢國事舉措,顧雍認為可行的,便會立即與來訪者相互商量,反覆研究推敲,並設宴接待;如果不合意,顧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來訪者見此即告退回去。孫權對此則毫不介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xx7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