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文史百科 >

書生虞允文 南宋唯一一次擊敗金渡江的戰役

書生虞允文 南宋唯一一次擊敗金渡江的戰役

書生虞允文:南宋唯一一次擊敗金渡江的戰役

書生虞允文 南宋唯一一次擊敗金渡江的戰役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在採石發生了我國歷史上宋、金兩國長期對峙局面下一場大規模的水陸大戰。金國皇帝完顏亮經過長期謀劃,遣兵六十萬、兵分四路南下,欲圖一舉滅亡南宋。就在南宋社稷危在旦夕之際,南宋抗戰派官員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揮不到兩萬人的宋軍與金兵決戰,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於採石江面大敗完顏亮,取得了輝煌勝利,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隆州仁壽縣(今四川仁壽縣)人。幼時聰明,七歲即能提筆作文。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先後出任彭州等地的地方官。虞允文雖為文官,卻很關注邊防武備。當高宗進行防禦部署,派成閔去荊襄時,虞允文認為荊襄非金兵進攻重點,成閔該往淮西。當完顏亮造都於卞(開封),南下渡淮之勢十分明顯時,虞允文再次向高宗建議:宜令成閔軍在池州者駐池,在九江者駐江,不要再去荊襄,若金兵出上遊則援上游,若金兵出淮西則援淮西。事實證明,他的這個估計是十分正確的,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南宋統治集團的重視。

虞允文在採石聞說北岸有金兵四十萬,戰馬八十萬匹。採石戍區盡是自和州潰退而來的南宋敗兵,秩序混亂,士氣低落,嘆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至?”又語士兵:“今日事有進無退,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戰死沙場,捐軀報國正是我平生志向。”於是他與將官時俊、盛新等商議,決定採用水、陸配合,以水戰為主之戰法。步兵與騎兵埋伏於江岸高地之後,水軍分五隊,各以海鰍船(一種用車輪激水,行動快速船)和戰船組成,一隊泊大江中流,為主力;兩隊分東西兩翼,成倚角之勢;另兩隊隱蔽於姑溪河與鎖犀河中,以襲擊敵船和援助前陣。採石宋軍,經虞允文一番整治調撥,由原來的散兵遊勇變成了一支同仇敵愾的生力軍。

宋軍部署稍定,即遇金軍順風鼓譟渡江。金將蒲盧渾進諫道:臣觀宋舟甚大,行駛如飛,我舟既小,行駛反緩,水戰非我所長,恐不可速濟。完顏亮斥道:“以前我跟樑王(兀朮)追趙構至海島,曾有大舟麼?”執意號令進軍。他先使部分水軍倦攻以試探宋軍虛實。宋軍識破金兵動機,未予反擊,江面並無動靜。於是完顏亮揮動小紅旗,率戰船數百,自楊林渡口(今和縣雙橋附近)出發,順風順水,向東岸衝來。及到近岸,突聞鼓號四起,只見宋軍從岸頭隱蔽處躍於灘於,嚴陣迎戰金兵。這氣勢,金軍自入淮西以來尚屬初遇,不覺震驚,欲後退而為風阻。前行之七十餘戰船勉強靠岸,部分金兵開始登陸。但大部船隻因船底寬平,行動不便,在江中飄搖不定,無法前進。虞允文在前沿見金兵登陸,回頭拍著勇將時俊之背雲:“你的膽量,天下聞名,此時立在陣後做甚?”(見《宋史·虞允文傳》)時俊揮舞雙刀衝向金軍,大隊宋軍跟著衝去,人人奮勇殺敵,登陸金兵被全部消滅。

這時江面風力漸弱,南宋水軍開始反擊。海鰍船踏車之士,雖系新徵民工,卻毫無懼色,冒著射來的飛箭踏車前進。兵將見民工這般勇敢,深為感動。海鰍船衝入金軍船隊,將其船隊攔腰截斷。船上金兵大半溺死江中。

完顏亮不甘失敗,將其餘船隻重新集結,準備再次進攻。這時天已傍晚,暮色蒼茫。適有一隊自光州(今河南潢川縣)撤下的宋軍路經採石,虞允文立即讓他們自山後至江邊往返運動擊鼓,充作疑兵。據載,當時採石附近百姓,也來助戰觀戰,採石至東梁山沿江山坡灘岸,連綿數十里喊聲不絕完顏亮忽聽岸上鼓聲震天,人聲如潮,又見“山上人皆駐足動,遂成江南壁立萬仞之勢”,以為宋援軍到達,慌忙下令退兵。

虞允文預料完顏亮雖遭重創,但不會死心,必將卷士重來。於是連夜部署:將戰船祕駛楊林河口,封鎖金軍出入的水道;另派一隊海鰍船停泊於楊林河口上游,船上盛以火箭和霹靂炮,安置一批神射手,以用霹靂炮和神臂弩殺傷敵人。虞允文命令水軍將領盛新道:“決不能讓敵船逃脫一隻,如果敵船不出楊林河口,就遠射岸上的金兵。”

翌日,金水軍果然又發動進攻。完顏亮督軍進至楊林河口,宋軍戰船已列陣守候。金軍正準備上前突陣,宋軍射手扳動神臂弩,箭如飛蝗,金兵紛紛應弦而倒,上岸逃命者亦被射死在江岸爛泥中。楊林河口上游之宋軍戰船,趁勢引發火箭、霹靂炮。霹靂炮“蓋以紙為之,而實以石灰硫磺,炮自空而下墜水中,硫磺簿水而火自水跳出,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迷其人馬之目,咫尺不相見,遂壓虜舟,人馬皆溺。”(明張)燧《采石之戰有先備》)完顏亮戰船缺乏防火裝置,全軍三百多艘戰船被燒燬大半。金軍在淮西之主力,在此基本被消滅。

完顏亮軍事上遭到慘敗,意欲使離間計瓦解宋軍。遂修書信一封送至宋營。此時他尚不知王權已去信仍致王權雲:前時我率大軍南下,你不敢交鋒,可見你懼怕於我。現在,我來到江邊,見宋兵並不很多。昨日交鋒,卻見你水軍進退有方,對你甚為欣賞,你若率軍投降,保你高官厚祿;你若執迷不悟,我將從瓜州渡江,到時對你決不寬饒。虞允文認破了完顏亮的離間計,在與李顯忠商議後,決定以李顯忠名義書一回信,信中雲:前王權誤國,臨陣逃脫,使得你如此囂張狂妄。現朝廷已革去王權之職,統兵將軍已換成我李顯忠,難道你不知我大名?倘若你等在瓜州渡江,我定會在那裡與你一決雌雄。完顏亮讀後,旁顧左右曰:我只知南宋老將劉,怎麼李顯忠也這般厲害?左右諸將無詞對符號。一偏校道:莫非是李世輔?完顏亮吃驚不小,大罵左右:你們勸我渡江,難道不知李世輔麼?因此氣得暴跳如雷,連殺幾名將士洩憤。隨即率殘兵至淮東,企圖從瓜州渡江。

完顏亮何以會懼怕李顯忠?李顯忠原名李世輔,父親李永奇為南宋延安巡檢使。顯忠年十七,即隨父出入行陣,頗有膽略。後金人陷延安,授顯忠父子官職,李永奇常私下對顯忠道:“我為宋臣,豈可為金人所用?”父子倆時刻尋機歸宋。紹興九年,因李顯忠欲率軍歸宋,金人將李永奇一家三百口全部殺害。李顯忠遂用南宋紹興年號,招兵買馬,得萬人,緝得殺父仇人,碎屍洩憤,股南宋四川宣撫使吳。吳送其至臨安見高宗,高宗賜名顯忠,授都統制。一次李顯忠、張俊與金兀朮戰於廬江,兀朮對部將雲:“李世輔歸宋後還不曾立功,此人勇猛異常,宜且避之!”乃焚廬江而走。紹興二十九年,李顯忠率二百騎兵在安豐戰敗金將小韓將軍兵五千人,後來金又增兵萬餘,李顯忠率騎兵衝殺,自早至午,以大刀砍敵陣,“殺獲甚眾,掩入淮者不可計”(以上俱引自《宋史·李顯忠傳》)。王權敗退,南宋以李顯忠代之,也有借重其勇猛為金人所憚之因素。、完顏亮自和州去淮東後,虞允文以劉臥病,成閔未接任,鎮江極為空虛之故,要求李顯忠撥以兵士戰船,由他率領星夜入淮東增援。李顯忠當即撥出步兵一萬六千人和部分水軍船隻歸虞允文指揮。李顯忠自己則率萬餘人渡江收復淮西州郡。

十一月十六日,虞允文至鎮江,拜會才將劉。劉在病塌上握住虞允文手道:“想不到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反出於你這樣一個儒生,真叫我們武將羞死。”(《宋史·虞允文傳》)虞允文將馬船改為戰船,命張深守滁河口,扼大江入口處,苗定駐下蜀為援。同時與楊存中率宋軍加緊操練。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顏亮下令:“明日全軍渡江,後退者死。”將士們暗中密謀以為:“進攻則被宋軍殺死,後退將被完顏亮殺死,”不如“殺完顏亮與南宋講和,然後各自回家,這是唯一的生路”(《宋史·虞允文傳》)。二十七日黎明,起事將士們湧入完顏亮之御營,一箭射中完顏亮,然後用繩子將其勒死,取其衣襟裹住燒為灰燼。金軍殺死完顏亮後,向北退兵三十里,遣使與南宋議和。完顏亮南侵之計,終以宋軍採石大捷和其自己斃命而結束。

為了紀念虞允文指揮採石大捷的功績,在他死後四十二年的南宋嘉定九年(1216),常平使李道傳在採石廣濟寺西側建虞忠肅公祠。淳佑九年(1249),虞允文曾孫虞憑供職池州,請求制置使吳註釋、太平郡守張琰,修祠立碑。幾年後,太平郡守馬光祖改建記號地寶積山之西,宋理宗趙昀賜廟額“英烈”二字。元代,虞公祠被毀。至明景泰三年(1452)太平積壓府李鬱在寶積山故址重建,並確定每年十一月一日為祭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wenshi/8489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