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文史百科 >

工商業在古代一直被歧視?工商業被歧視的原因

工商業在古代一直被歧視?工商業被歧視的原因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社會裡,有一些民諺可以很生動地反映出社會的價值取向。比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什麼讀書高,因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因為讀書可以作官,讀書可以入仕,而入仕作官始終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幾乎唯一的途徑。在先秦時,貴族穿絲帛,而平民只能穿粗麻布衣服,經緯極其分明。這一規矩雖然在後來有所鬆動,但始終沒有明顯改變。當官的被稱為老爺,而老百姓只能稱為草民。草民見老爺是一定要下跪的,不管這草民有多麼殷實的家產。而一旦你哪怕僅僅中個秀才,即使只是個酸秀才,窮秀才,你再見到老爺時就可以不下跪了,因為你已經有了功名。所以那些有錢人或者千方百計的去買個功名,或者千方百計的讓後代考取功名,於是也便有了胡雪言這樣的“紅頂商人”。再比如“民以食為天”。兩千多年裡,不管是統治階級也好,老百姓也罷,始終在努力解決但始終也沒有根本解決的便是吃的問題。所以,農業也便始終被作為立國的根本。又比如“無奸不商”。商業始終被作為末業,商人也始終被稱為奸商。不管是老爺還是草民,包括奸商,吃之外,也需要或者解決基本的生活需求,或者進一步安逸享樂,於是也就有了工,有了手工業。仕,農,工,商,這便是兩千多年裡中國封建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

工商業在古代一直被歧視?工商業被歧視的原因

但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並不是所有的時期,工商業都被當成末流,至少在戰國時期,就不是如此。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故事來證明這種說法。

話說東周洛陽人士蘇秦,從小就好吃懶做,油嘴滑舌,心比天高。他對生產勞作不感興趣,卻幻想一夜成名,一步登天。於是,他師從鬼谷子,學習縱橫之學,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忽悠之術。學成之後,他出外遊歷,足跡遍佈天下諸強,希圖以三寸不爛之舌打動諸侯和士大夫,過上錦衣玉食呼風喚雨的生活。但事與願違,蘇秦四處碰壁,兜裡可憐的幾個小錢也離他而去,沒辦法,只能回到家鄉。史書上記載叫做“大困而歸。”回到家鄉的蘇秦並沒有從親人那裡得到溫暖,“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都笑話他,並且還說:周國人的習俗,從事手工業和商業,可以得到百分之二十的利潤。你蘇秦拋棄根本而去學什麼忽悠之術,得到這樣的下場,純屬活該。

從這件史實不難看出,至少在周代,工和商還是很被提倡的,而且其利潤也頗為不薄。如果工和商始終被提倡下去的話,也許中國現在仍然能夠坐在世界老大的位置上。只可惜,這只是如果。

標籤: 歧視 工商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wenshi/glox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