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文史百科 >

揭祕延安時期的供給制 延安時期幹部服裝特點

揭祕延安時期的供給制 延安時期幹部服裝特點

延安根據地的服裝

揭祕延安時期的供給制 延安時期幹部服裝特點

20世紀30年代末期,作家孫犁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延安的土布,深藍色,布質粗而疏,易下垂拉長。冬季以羊毛代棉絮,毛滑下墜,肩背皆空。有棉衣,甚少。

在延安,服裝的式樣和顏色比較單一。

魯迅藝術學院師生們的穿戴有著文化人獨特的風格。在延安早期的紀錄影片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窯洞前唱歌的年輕人,他們服裝各異,顯示出在城市生活過的痕跡。有人曾這樣描述說:在延安,一看見歪戴帽子的,就知道是魯藝的文化人。

灰布軍裝

進入抗戰後期(20世紀40年代上半葉),革命者們的服裝也發生了變化。在延安後期的影片資料中,同樣的窯洞前唱歌的場景,人們的服裝已經變成了統一的灰布軍裝。

對於很多奔赴延安的文化人來說,脫掉舊長衫,穿上灰布軍裝,這就告別了過去的生活,成為新人延安人了。

這時在延安的各大禮堂裡,每到週末和節假日的晚上,幾乎都有文藝晚會或交際舞會。樂器大多是臨時手工製作的。最能渲染舞場氣氛的定音鼓、爵士鼓,是用廢棄的美孚汽油桶改制而成。

在一個週末交誼舞會上,何其芳被有意安排跟一個同樣靦腆的舞伴跳舞。她就是文學系第三期學員牟決鳴。後來,同樣是在一個週末晚上,何其芳、牟決鳴在窯洞裡舉行了婚禮。他們身穿由灰色洗得發白的土布制服,先向毛澤東畫像鞠躬,再向來賓們致謝。當時延安的婚禮很簡單,稱為“花生米婚禮”。拉起手風琴、唱起祝福歌,分著花生米,用輕快的交誼舞向新人表示慶賀。

《野百合花》提到的“衣分三色”

1942年3月王實味在著名的《野百合花》一文中,形容當時延安的供給制生活待遇是“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大發牢騷。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當時艾青作了說明:王實味講的“衣分三色,食分五等”是怎樣的呢?所謂“衣分三色”,就是高階幹部的深藍色斜紋布、中級幹部的灰青色平布、基層幹部的黑色土布之間的分別;並非什麼嗶嘰、華達呢和灰布之間的分別。艾青還指出:我們也不止一次看見毛澤東同志,穿了他那件右肘上破了一大塊的、褪色的灰布衣服。

幹部服、“列寧裝”

19461949年解放戰爭期間,男幹部服通行灰布和黃布軍裝或中山裝,而女幹部服通行“列寧裝”。此後很快在新解放區流傳。

從延安時代開始,女幹部們就逐漸流行灰佈列寧裝。夏有單衣、冬有棉衣,統一製作發放。列寧裝既不同於西式女上衣,也不同於男式中山裝。目的當然是制服化,冬天大掩襟擋風寒,夏天可以不繫扣,形成敞領,穿著方便。這種不加襯裡、不加墊肩、簡易的蘇式服裝,在那種革命激情高漲的歲月裡,實在是很具有時代精神的。投身革命的女性一穿上列寧裝,就塑造出一個“女幹部”的形象。

列寧是男性,為什麼要用他的名字稱呼女幹部服呢?之所以叫列寧裝,是因為要革命化,與西裝決裂;男有中山裝,女裝也要以革命家命名(其實仍來自西裝式樣),而且表示男女平等,服裝式樣也可以類似。採用樸素的灰卡其布面料,帶有無產階級革命派的風采;何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一直以蘇聯老大哥為榜樣呢。

女式列寧裝主要流行於20世紀50年代;後來略加改制,一直延用到20世紀70年代。現在就罕見了。

列寧裝的基本款式為:衣領是開、合兩用,領口可以敞開,也可以閉合。敞開時翻作V形領口,閉合時左領子上角鈕釦與右領子上角相扣,如同中山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wenshi/omr2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