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文史百科 >

銅雀臺的建築格局 銅雀臺到底建於什麼地方?

銅雀臺的建築格局 銅雀臺到底建於什麼地方?

文化

銅雀臺的建築格局 銅雀臺到底建於什麼地方?

如果不是僅從建築的角度出發,而是兼顧到建築和文化的雙重角度,我們不能不承認,有

歷史上著名的“臺”,應該專闢一章。清人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七雲:

兩邊起土為臺,可以外望者為陽榭,今曰“月臺”、“晒臺”。晉麈曰:

“登臨恣望,縱目披襟,臺不可少。依山倚,竹頂木末,方快千里之目。”湖上熙春臺,為江南臺制第一傑作。

“熙春臺”在瘦西湖內,是清代揚州為迎鑾而建的豪華建築,高出地表,面朝湖水,當時號稱“江南第一”。除了熙春臺外,歷史上還有一些更為著名的臺,像“鳳凰臺”、“銅雀臺”,以及各種“釣魚臺”等。

遺址

“銅雀臺”在哪裡?在史書裡,在漢賦、唐詩、宋詞裡,銅雀臺都只是一個憑各人想象的虛擬形象。真實的銅雀臺,是在今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十七公里的古鄴城遺址內的三臺村西。這裡原是三國時鄴城的舊址,前臨河洛,背倚漳水,虎視中原,凝聚著一派王霸之氣。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取得北征、東進等勝利之後,在此大興土木,建成銅雀、金鳳、玉龍三臺。其中銅雀臺最為壯觀,臺上樓宇連闕,飛閣重簷,雕樑畫棟,氣勢恢巨集。建成之日,曹操在臺上大宴群臣,慷慨陳述自己匡復天下的決心和意志,又命武將比武,文官作文,以助酒興。一時間,曹氏父子與文武百官觥籌交錯,對酒高歌,大殿上鼓樂喧天,歌舞拂地,盛況空前。但如今,歷經了千年風雨洗蝕,昔日的銅雀臺已只剩下一堆殘垣頹壁。千餘平方米的黃士青磚臺基,孤獨地靜臥在蓑草斜陽中,任憑遊人叩問,也終是無言。

評價

史載,銅雀臺原高十丈,殿宇百餘間。臺成,曹操命其子曹丕登臺作賦,有“飛間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之語。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筆立就,也寫下了《登臺賦》一篇,操大異之,傳為美談。其略曰:“見天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新營。建高殿之嗟峨兮,浮雙閥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可見銅雀臺不但地基高,地基上的建築更高。曹操用重金從匈奴贖回著名才女蔡文姬,在銅雀臺上接見並宴請她,蔡文姬便在此演唱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銅雀臺及其東側的銅雀園,當時是鄴下文人創作活動的樂園。銅雀臺與建安文學有著不解之緣。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幀、陳琳、徐幹、蔡文姬、邯鄲淳等,經常聚集在銅雀臺,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他們慷慨任氣,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他們憫時悼亂,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他們在銅雀臺上掀起了中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據《水經注》記載,曹操還曾經在銅雀臺接待王修。嚴才叛亂,攻打掖門,王修聞變,率領部屬急奔宮門救援。曹操在銅雀臺上望見,說:“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由此看來,銅雀臺不但是文宴場所,而且也是戰略要地。

歷史

曹操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開一代風氣的文學家。聚集在他身邊的那些文人,被稱為“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聚集,主要是由於曹操對文學的熱愛。他們的活動方式,則有遊銅雀臺歡宴時的賦詩,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詩,又有命題創作、同題共作、互評詩作等。這種有組織的文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文學繁榮。曹操的《登臺賦》、王粲的《登樓賦》、曹丕的《典論》、曹植的《洛神賦》、蔡文姬的《悲憤詩》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這些作品,大都是在鄴城銅雀臺所作。

十六國後趙石虎時,在曹魏銅雀臺原有十丈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二丈,並於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戶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於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中記》記載,銜五色流蘇,又安全鈕屈戍屏風床。石虎又在銅雀臺下挖兩個井,二井之間有鐵樑地道相通,叫做“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財寶和食品。像兩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公路旁問候著過往的行人。

古鄴城是在古邯鄲衰微成一個普通的郡縣以後,在河北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自曹魏到楊隋四百餘年間,後趙、前燕、東魏、北齊等割據王朝的都城。中國古代的臺式建築肇始於周,成長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臺,特別是銅雀臺,達到了我國古代高臺建築的頂峰。

建安十五年(210年)冬,築銅雀臺。《水經注·卷五·濁漳水》記載:在鄴城的西北隅,以牆為基,臺高十丈,有屋百餘間。魏武望奉常王叔治處也。嚴才叛亂,攻掖門,王修聞變,率領部屬急奔宮門救援,曹操在銅雀臺上望見之說:“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從此記載看,銅雀臺不但是曹操和賓客們飲宴賦詩的地方,而且是戰備要地。

按《三國志·魏志》:銅雀臺新成,公將諸子登之,使各為賦。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筆立就,寫下了《登臺賦》,傳為美談。操大異之。其略曰:“見天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新營。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魏文帝曹丕也寫了《登臺賦》,其名句為:“飛閣崛其特起,層樓嚴以承天。”

曹操用重金從匈奴贖回漢末著名女詩人蔡文姬,在銅雀臺上接見並宴請了她,讓她演唱了其名著“胡笳十八拍”。銅雀臺及其東側的銅雀園是鄴下文人創作活動的樂園。

銅雀臺位於三臺中間,南與金虎臺、北與冰井臺相去各六十步。中間閣道式浮橋相連線,“施,則三臺相通,廢,則中央懸絕”。

十六國後趙石虎時,在曹魏十丈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二丈,並於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於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鄴中記》載:石虎時,銅雀臺有殿室一百二十間,房中有女監、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掛蜀錦流蘇帳,四角設金龍頭,街五色流蘇,又安金鈕屈戍屏風床。又在銅雀臺挖兩個井,二井之間有鐵樑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財寶和食品。北齊天保九年(公元558年),徵發工匠三十萬,大修三臺。整修後,銅雀臺改名為金鳳台。唐朝又恢復了舊名。

該臺馳名中外,歷代名人題詠甚多,其中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赤壁》中曾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名句。

鄴城前臨河洛,背倚漳水,虎視中原,凝聚著一派王霸之氣,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以銅雀臺為標誌的古鄴城,因中軸對稱、分割槽佈局、功能明確成為“中國古代都城建設之典範”。

標籤: 銅雀臺 建於 格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wenshi/p2z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