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文史百科 >

周總理如何評價攝政王載灃?

周總理如何評價攝政王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1883-1951),滿族。奕譞的第五子,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醇親王府1951年2月3日)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清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之胞弟,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之父。

周總理如何評價攝政王載灃?

光緒十六年(1890)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三十四年(1908)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載灃性格懦弱,才疏識短,難當大任。他面對鼎沸的局勢,又屢屢舉措失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溥儀退位。

1928年,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東北,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

1925年,孫中山先生突然造訪醇王府。一位革命領袖訪問一位被革命推翻的皇族權勢人物,這在當時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然而,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孫中山竟然對被人斥為窩囊廢、書呆子的庸碌王爺誇讚表揚了一番。他認為載灃在辛亥革命中辭去攝政王,是愛國的,有政治遠見的行為;載灃能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擺在前頭,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邊,是難能可貴的。他又表示,深知載灃從戊戌政變中就看透了袁世凱,本來要決心除掉袁賊,只是因局勢演變複雜,掣肘限制太多,力難從心。並且孫中山對載灃在“遜位”後態度冷靜,不問政治,不參加復辟活動,予以充分肯定。孫中山先生訪問載灃之事,不僅使載灃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還留下一張富有歷史意義的照片,照片後有孫中山的親筆題字:“醇親王惠存,孫文贈。”在分手之時,兩人本約好下一次載灃回訪孫中山先生。但不幸的是,一個多月以後,傳來了孫中山先生逝世的訊息,全府上下陷入了悲痛之中。載灃將那張珍貴的合影照片供在書房裡,圍上素色白花,焚香蒸秉燭,虔誠地禱唸早逝的一代偉人……

周總理評價載灃

周恩來總理曾對載灃作出過公正全面的歷史評價。那是1960年1月26日,總理在全國政協接見特赦回來的溥儀及其家族成員時的一次談話。特將評價載灃的內容整理如下:

1、周總理說:載灃是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臨終推上監國攝政王的高位的。慈禧當時滿以為她自己還不會死,所以才做出了這樣的選擇。第二天她明白自己活不了,想改變昨天的命令已經來不及了,又勉強加上個大事請示太后,算是了卻了這件事情。其實,不是因為載灃適合做攝政王,慈禧才選了他。而正是因為他不適合,慈禧才選他的。這個歷史責任不能由載灃來負擔。還說:載灃忠於大清,在位時盡了他最大的努力,而未能阻止王朝的滅亡,這不是他的過錯。誰也不能阻擋歷史車輪的前進。

2、周總理說;載灃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主動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他後來也沒有主張對革命進行武力反抗,也沒有站出來反對宣統皇帝“遜位”。這些表現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願,客觀上有利於革命。還說;到了民國以後,貴族和遺老中有人不遺餘力地進行復闢大清王朝的活動,但載灃卻始終沒有積極參與。這一點也是難得的。

3、周總理說:載灃後來作為一個平民,作為溥儀的父親,如果他移住長春去依靠他的兒子,在人情上是說得過去的。這同溥儀去當“皇帝”是不同的,同溥傑等人為“滿洲國”效力也不一樣。但他畢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個反對分裂祖國的愛國者。他在日偽的統治下沒有屈從日本人的一再勸誘,堅持不去東北,在政治上同“滿洲國”劃清了界限。在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政治膽識和魄力。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4、周總理說:到了民國時代,載灃還一直在王府裡堅持實行前清的舊禮,好象是要永遠堅持下去。但是到解放以後他就把它全取消了,這是他思想開通進步的表現。還說:載灃的國學底子很深厚,又是清朝末年到民國、到日偽時代歷史的活見證,他如果能夠有更長的壽命,一定會對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貢獻。

標籤: 周總理 攝政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wenshi/rl8x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