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不得不服!揭漢代歷史上的那些神童

不得不服!揭漢代歷史上的那些神童

甘羅十二歲拜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而,雖然沒人能達到甘羅所擁有的地位和權力,但是,在漢代也曾出現了大量的神童,這些神童的大名至今還記載在史書中。

不得不服!揭漢代歷史上的那些神童

《太平御覽》卷三八四引《東觀漢記》說到張堪“年六歲”,“才美而高,京師號曰‘聖童’”的故事。大致正是在漢代前後,又出現了“神童”的說法。

《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論》關於揚雄的讚頌之辭中,有這樣的文句:“雄子神童烏,七歲預雄《玄》文。年九歲而卒。”《華陽國志·後賢志》附《益樑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目錄》列有“文學神童楊烏”,書中的註解寫道:揚雄的兒子楊信,字子烏,七歲的時候就對揚雄著《太玄》有所助益。《法言·問神》:“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烏乎。九齡而與我《玄》文。”《太平御覽》卷三八五引《劉向別傳》:“楊信字子烏,雄第二子,幼而明慧。”揚雄著《太玄》一書,楊信提供了很多幫助。

楊信幫助揚雄著《太玄》時的年齡,有的說“七歲”,有的說“九齡”。無論哪一種說法正確,這個曾經給大學問家揚雄有所提示的兒童,都是“神童”。現在看來,楊信很可能是最早被稱作“神童”的聰慧幼兒了。

《藝文類聚》卷三一引《先賢行狀》說,杜安在太學讀書時,“號曰‘神童’”《後漢書·樂恢傳》說到“潁川杜安”。李賢注引《華嶠書》說,杜安十三歲入太學,“號‘奇童’”。“奇童”是和“神童”語義相近的稱謂。

東漢晚期著名大學問家鄭玄,據說十六歲時就得到了“神童”稱號。(《太平御覽》卷八三九引《鄭玄別傳》)據《太平御覽》卷一八五引《管輅別傳》,有人稱讚管輅“此年少盛有才器,聽其言語,正似司馬子游獵之賦,何其磥硌雄壯,英神暢茂,必能明天文地理變化之數”。於是在徐州地方聲名響亮,號稱“神童”。《說郛》卷五七上陶潛《群輔錄》說到所謂“濟北五龍”:“膠東令盧氾昭字興先,樂城令剛戴祈字子陵,潁陰令剛徐晏字孟平,涇令盧夏隱字叔世,州別駕蛇邱劉彬字文曜,一雲世州。右濟北五龍,少並有異才,皆稱‘神童’。當桓靈之世,時人號為‘五龍’。見《濟北英賢傳》。”在陶潛筆下,此“五龍”和“八俊”、“八顧”、“八及”並說,應當也是“桓靈之世”社會輿論人物品評的記錄。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所謂“濟北五龍,少並有異才,皆稱‘神童’”。出身一個地區的“神童”組合,體現了當時區域文化的某種特徵。

《後漢書·鄭玄傳》記載,任嘏得到鄭玄“有道德”的稱讚。據說他從十二歲時就師,“學不再問,一年通三經”。於時學者號之為“神童”。《隋書·經籍志三》著錄:“《任子道論》十卷,魏河東太守任嘏撰。”這部書就是這位漢末“神童”的文化貢獻。任嘏年幼時有“神童”之稱,在漢末荒亂之年,任嘏家貧賣魚,因為官府徵稅,魚價上漲數倍,任嘏卻依然照平時價格取直,於是因其“德行”受到敬重。看來,當時的“神童”絕不僅僅“夙智蚤成”,同時尤其重視道德修養,任嘏的事蹟是引人注目的。作為品德教育典範的著名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太平御覽》卷三八五也是列於《人部·幼智》題下的:“《孔融列傳》曰:孔文舉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由此宗族奇之。”

漢末名士何晏,據說“七八歲便慧心大悟”,眾人都因此驚異,看重他的才華。曹操讀兵書,有疑而未解的地方,曾經試探性地詢問何晏,何晏都能夠解釋疑團,一一說明。神童何晏竟然熟悉兵學,其知識面之廣,確實令人驚異。

在漢魏之際進行過活躍的政治表演的鐘會,也曾經是著名的神童。他的事蹟告訴我們,神童也是通過勤奮學習方能完成自我錘鍊的。《三國志·魏書·鍾會傳》說他“少敏惠夙成”。五歲的時候,曾經去見中護軍蔣濟,蔣濟讚歎他特殊的才質,說:“非常人也!”

裴松之注引鍾會母親的傳記,說夫人性格莊重嚴肅,注重教訓引導,鍾會雖然是個孩子,依然“勤見規誨”。鍾會四歲的時候,夫人就為他講授《孝經》,鍾會於是“七歲誦《論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誦《易》,十二誦《春秋左氏傳》、《國語》,十三誦《周禮》、《禮記》,十四誦成侯《易記》,十五使入太學問四方奇文異訓。”夫人於是對鍾會說:學習方法不正確就容易勞倦,勞倦就導致精神怠惰,我擔心你讀書時精神怠惰,所以一步一步地引導你,現在你可以自學了。鍾會“雅好書籍”,對曆書也有所研究,特別喜好《周易》和《老子》。後來鍾會作了尚書郎,夫人握著他的手教導他說:你年紀這麼輕就擔任重職,“人情不能不自足”,如果不自足,那麼,損害和禍端就潛伏在其中呢,你千萬要謙虛謹慎,牢記歷史上的教訓啊!

鍾會日後的政治方向姑且不論,他在自我設計的特定的人生道路上取得的成功,與他母親的引導和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鍾會的母親所教給他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哲理和歷史的經驗。

漢代神童故事,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當時社會比較普遍地重視讀書,重視學習,應當是神童較大面積出現的文化因素和歷史因素。而漢代社會具有比較積極的崇尚奮發進取的“少年”精神,或許也是神童故事得以發生和傳播的條件之一。《戰國策》和《史記》中可以看到“項橐”故事。這位頗有識見的神童據說曾經“為孔子師”。漢代畫象資料中多有被稱作“孔子見老子”的畫面。中間一位手持一件玩具車的童子,就是項橐。反映項橐事蹟的畫面可以告訴人們,漢代神童故事集聚著相當豐富的文化資訊。我們讀這樣的故事,不限於只是知道一兩個兒童的“異才”和“慧心”,而應當領略和理解當時社會的文化氣氛和時代精神。

可見神童的培養,不關是學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當然,漢代多神童也與漢代的社會文化氛圍有關係,那時候崇尚的是經學,成為神童只要在這方面有所成就就行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1kn6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