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清朝人衣服都是好幾層的 究竟如何過夏天

清朝人衣服都是好幾層的 究竟如何過夏天

古代服飾制度上,穿衣是要一層套一層的,即便是在夏天,這種配套穿著的制度也不可減免(如清代袍褂相連制度)。因此夏天最熱的時節,清人多采用以下兩種方式、或相結合的方法,來防止自己被捂死

清朝人衣服都是好幾層的 究竟如何過夏天

1.穿單衣(指的是沒有衣裡的那種服飾)2.使用紗、羽緞、葛麻等輕薄面料

清乾隆 黃紗繡彩雲金龍單龍袍(底襟展開):

——單衣+紗的典範

這件單龍袍由於繡了很多紋飾在上面,可能不是非常明顯。再來兩件無明紋的紗地常服袍和常服褂:

光緒皇后 月白色泰西紗常服袍:

官員常服褂實:

清代皇帝夏季服裝的面料有紗、納紗、緞、綢、緙絲等,而以紗為最多。紗是絲織品中最為稀疏而輕薄的絲織物,其上均勻分佈孔眼,有“輕紗薄如空”之喻……這些紗根據其組織結構的不同,可分為實地紗、直徑紗、芝麻紗和妝花紗等多種品類。

皇帝夏季有時也穿羽緞、葛麻等質料的服裝,如咸豐四年《穿戴檔》中,所見咸豐帝夏季著裝還有“藍葛紗袍”、“米色葛紗袍”、“石青葛紗褂”、“藍葛紗衫”、“藍羽緞單袍”、“青羽緞單褂”等。又如康熙時法國傳教士白晉回國時,向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呈遞的奏摺中提到他所見到的康熙帝的著裝:“在夏季,有時看到他穿著用蕁麻布做的上衣。”(法白晉著 趙晨譯《康熙皇帝》)

以上內容也可與《穿戴檔》中記載相配合來看。如乾隆二十一年端午節時分對比六月份穿戴檔:

五月七年級日

是日演鬥龍舟。四月十八日如意傳旨:以後每年五月七年級日起掛五毒荷包。

戴得勒蘇草拆 纓冠,穿駝絨色袷紗袍,紅青緞薄綿褂,有栓扮黃馬尾金剛石尋常鞓帶(拴藍緞搨金銀線蝠兜珊瑚雲大荷包、五毒小荷包、龍舟船小荷包),白布綿襪,紡紗單套褲,青緞涼裡皁靴。少時,換紅青緞厚綿褂。後碼頭乘船至慈雲普護拜佛畢,仍乘船至萬方安和碼頭,乘四人亮轎至清淨地磕頭畢,仍乘轎,佛樓、舍衛城拜佛畢,至同樂園選早膳畢,乘船至勤政殿辦事、引見畢。乘四人亮轎至廣育宮、長春園拜佛畢,回來至望瀛洲看演能舟畢。乘船至同樂園,進晚膳後,至秀清村,換紅青緞薄綿褂,少坐,回至九洲清晏訖。

五月初五日

端陽令節,是日鬥龍舟。是日請皇太后。

戴得勒蘇草拆 纓冠(代艾尖),穿醬色袷紗袍,紅青袷紗繡二色金四團金龍褂,有栓扮黃馬尾金剛石尋常鞓帶(栓納紗龍舟船珊瑚雲大荷包、五毒小荷包、龍舟船小荷包),雕伽楠香數珠,白布綿襪,紡絲單套褲,青緞涼裡皁靴。乘四人亮轎至閘口門內等著接皇太后,一同乘船至萬方安和俸早膳畢,乘船至壽山口碼頭,乘四人亮轎至勤政殿辦事畢,乘船至望瀛洲,率王公大人等看鬥龍舟畢。至同樂園,數珠下來,換醬色實地單紗袍,紅青實地單紗褂,仍繫金剛石尋常鞓帶,至進晚膳後,乘船至金魚池餵魚畢,回至九洲清晏。

六月七年級日

戴得蘇草南 纓冠,穿醬色芝麻地單紗袍,紅青芝麻地單紗褂,漢玉黃線昭文帶(拴小荷包、火鐮),青緞鞋襪。後碼頭乘船,至慈雲普護拜佛畢,至萬方安和碼頭,乘四人亮轎至清淨地磕頭畢,仍乘轎至佛樓、舍衛城拜佛畢。至同樂園進早膳畢。乘船至勤政殿辦事、引見畢,乘四人亮轎至廣育宮、長春園等處拜佛畢,回來至山高水長辦事畢,乘四人亮轎至金魚池餵魚畢。至九洲清晏,換駝絨色芝麻地紗衫,四號漢玉鉤環黃線絛 (拴刀子、火鐮袋),進晚膳後,乘船遊行畢,回至九洲清晏訖。對比這三天的衣著,便可充分體現換季時節,既有衣料的變換,也有薄厚的變換。

如五月七年級尚穿著薄厚“綿褂”,到了端午時節便統統都是“袷紗袍”“袷紗金龍褂”、又或“單紗袍”“單紗褂”了。端午時所言“袷紗袍”,現在也稱夾紗袍,即指有衣裡的服飾,統統稱為夾袍。六月份時就只穿了“單紗袍”、“單紗褂”。

又如鞋襪,五月份穿“白布綿襪”和“皁靴”,六月份就變成了“青緞鞋襪”。

這是比較典型的,根據季節和溫度,換不同之質地的衣料和薄厚的材質。

順便看一眼八月份中旬,紗袍就全然不見蹤影了:

八月十七日

從圓明園啟程駕幸木蘭。是日,奉三無私有供。戴藤子兩纓冠,穿藍寧紬薄綿巡幸袍(藍線緞袷套袖),紅青緞厚綿巡幸褂,黃線巡幸軟帶拴繡花折金線珊瑚雲大荷包,大荷包內裝黃寶石古錢盒,左邊,白布綿襪,紡絲單套褲,青緞綠牙縫涼裡尖靴。至供前磕頭畢。乘船至含經堂進早膳畢。繋醬色褡褳袷都什希裝紅黃緞火鐮袱,出大東門。

清代甚至還規定了何時換裝。如《大清會典》卷二十九記載:“每歲春季換用涼朝帽及夾朝衣,秋季換用暖朝帽及緣皮朝衣,於三九月內,由部擬旨,預期請旨。” 也就是說時間到了還會下詔書,規定你穿什麼,就得穿什麼。至於天氣變化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了。

清代或許存在為了“既不抗旨、又不被熱死”的另一種避暑方式。以前曾經見過吉服袍“下裳”的圖片,當時很多人猜測這或許是由於清代有“袍褂相連”制度(即正式場合穿衣時必須穿著外褂,而不能只穿袍),很多人在天氣較熱的節日慶典(稱“花衣期”)(注:由於夏季花衣期有“免褂”制度,所以可能是春秋季節炎熱時所穿)需穿吉服袍褂時,取了個巧,就只做了露在外褂下面的吉服袍下半部分,而不做被外褂遮住的上半部分,從而避暑:

一個正常的吉服袍(找不到大臣的了,再讓乾隆上一次鏡):

一個按照規矩穿著吉服袍褂的樣子(貝勒弘明像):

當然,關於這種吉服袍“下裳”是因為擔心太熱才做成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猜測,未必正確。也有可能是譬如:太窮做不起一身或是被某些腦殘收藏家給剪了。

至於民間的普通民眾,雖不強行要求,但大體上也是按照季節來穿合適的衣服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evd8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