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明朝的太監 竟是一步步被逼熬出來的

明朝的太監 竟是一步步被逼熬出來的

如果要問,在我們今天熟悉的明朝題材古裝劇中,扮演反派角色最多的明朝職業是什麼?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恐怕只有一個——太監!

明朝的太監 竟是一步步被逼熬出來的

看看諸多古裝題材的明朝劇,尤其是武俠劇就知道了。雖然裡面偶爾也會有幾位有良心的好太監,但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碰到的,一定都是作惡多端的壞太監。而且級別越高的壞人,也大多都是級別越高的太監。在裡面貪汙幾個錢,練幾招神功,殺幾個忠良,禍害幾方百姓,對這幫人而言都是家常便飯。而且越是壞事做絕了的,還越是不容易惡貫滿盈,經常是被正派人物圍攻,卻怎麼殺也殺不死,把人恨得牙根子直癢癢,衝上去咬死他們的心都有。

而放在許多後人對明朝歷史的印象中,太監,也自然而然的成了這樣一群人:啥好事都不幹,啥壞事都乾的歡。啥錢都敢貪,啥人都敢殺。皇帝是他們連蒙帶騙教壞的,大明江山也是他們吃喝嫖賭禍害沒的。要找大明王朝滅亡的罪人,這幫人第一個跑不了。

如果再對比一下歷史記錄中的諸多情景,會發現這樣的印象也不無道理,在明王朝每一件比較丟臉的事情,甚至每一段比較丟臉的年代裡,我們都可以很輕而易舉的,從中揪出一個或者多個十惡不赦的太監來。比如從土木堡之戰的慘敗中,我們可以揪出王振,從明憲宗朱見深近二十年不上朝的懶惰中,我們可以揪出汪直,從明武宗朱厚照一生的荒唐享樂中,我們也可以揪出劉瑾,從木匠皇帝朱見深極品的作風中,我們更揪出了魏忠賢。這四個人,便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四大權閹,至於其他的時代,其他丟臉的事,我們若想從中揪出幾個因此招我們恨的公公,翻翻官修明史就會發現,那會像一抓一大把般容易。

只是,明朝的宦官們,真的有這麼大的能量,強大到可以為一個王朝的滅亡負全責的地步?

姑且算這是真的吧。只是,假若是真的,那麼對於每一個穿越到明朝,同時又懷著報國之夢,渴望建功立業的有志青年們來說,這些“權閹”們,恰恰將是他們面對的最直接,也最為強大的對手。

要想戰勝一個對手,就要首先了解這個對手。所以要戰勝太監,就要首先了解太監——明朝的太監。他們的組織機構,他們的典型人物,最重要的,他們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強大?

在許多人眼中,那些後來如雷貫耳的“權閹”們,他們的發跡之路,是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的。難在那成為太監的要命一刀,而容易在於熬過這一刀後,機緣巧合拍對了某位實權人物(皇帝或者皇妃)的馬屁,從此搖身一變,從一文不名身份卑微,變成呼風喚雨權傾朝野。很無恥,卻也很幸運。

然而對於每一位“權閹”而言,在他們看似很無恥很幸運的發跡之路背後,卻都有著鮮為人知的,很艱難很辛酸,如煉獄一般的拼殺。要了解這鮮為人知的拼殺,卻需要先了解他們拼殺的戰場——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的宦官制度,在各級官職名稱,以及整個行政體制上,都與前朝有極大的不同。原因在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為忌憚的事情之一,便是宦官專權。所以在明朝建國後,即使是宦官中品級最高者,也不過四品,俸祿不過祿米一石。同時內宮宦官的權力分配,也極度細化,號稱內監二十四衙門,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如此龐雜的機構,也令宦官權力極難統一。這一條對於整個明朝宦官力量的消長,可謂貫穿始終:儘管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的願望成為泡影,但他的宦官制度設定,卻至少保證了一件事:細化龐雜的宦官機構,使宦官權力自身也難於統一,如唐朝宦官那樣大權獨攬,甚至操縱皇帝如木偶的鬧劇,在明朝根本沒有可能。

也正是這樣的現實,確立了明朝歷代權閹們唯一的人生追求:操縱皇權不指望,借皇權狐假虎威才是真。

可對於每一個初入行的宦官來說,即使是這樣的夢想,也是前路漫漫,艱險重重的。如果說升官如爬山,那麼從底層宦官,爬升到宦官中的頂層,則更像是爬喜馬拉雅山。其艱難之處,正在於明朝宦官制度機構冗雜,等級森嚴的體系。

這個體系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山頭多,所謂的“衙門”,最高官職不過四品,山頭卻有二十四個,這其中的十二監,分別為司禮監,御用監,司設監,內宮監,神宮監,御馬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另外還有“四司”,分別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以及“八局”,分別為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上述機構,合稱為“二十四衙門”。

按照現代管理學的理論看,這樣的機構設計是極其不科學的,許多衙門的職能重疊,辦起事來相互掣肘,單個衙門能夠承擔的職能,更拆分給多個衙門。如此一來相互牽制,辦事效率勢必打折。可朱元璋要的就是這樣的不科學,誰都專不了權,也就誰都威脅不到皇權。

而無論我們走到哪個“山頭”,再仔細看看其內部的等級結構,恐怕又會看到更不科學的景象:每一個單個的衙門裡,都有森嚴的等級設定,比如十二監中,最高級別負責人統稱為“太監”。(在明朝,太監一詞只有宦官中最高一級的群體才可用),下面分別是少監,監丞,奉御,聽事各級名稱,最底層的為雜役。而在“八局”中,稱呼則大同小異,分別為“經理”“管理”“監工”等名稱,一樣的等級森嚴。可以想象,在這樣一個山頭林立,等級森嚴的體系中,初入行的宦官,從最低級別的雜役幹起,不說成為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即使是在他所在的衙門裡,熬得一個相對高一點的行政級別,恐怕也要把幾十年搭進去。

而從這樣一個體系中,自下而上熬上來,並最終成為宦官行業佼佼者,甚至能夠青史留“名”的宦官,無論正邪,都當屬其中能力最優秀者。

當然,除了能力之外,運氣也很重要。有很多時候,一個宦官到底能夠混成什麼樣子,從他剛入這行時,究竟被分配到了“二十四衙門”中的哪一個單位開始,就已經註定。因為“二十四衙門”雖然山頭林立,但論分量,也同樣是有差別的。

分量最重的,就是“十二監”中大名鼎鼎的司禮監,在朱元璋時代,他的職能只不過是掌管皇城出入關防,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代,他的地位便如一直蹭蹭上漲的股票,常年水漲船高,到明末的時候都是績優股。原因正在於從那時起,他掌握了大明中央的重要權力——奏摺批閱權和蓋章權,尤其是蓋章權,即影視劇中常說的“批紅”,同時,在特務組織“東廠”成立後,東廠提督太監的職位,通常也都是由司禮監的二把手,即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任。

也就是說,在山頭林立的宦官體系中,司禮監既參與行政權,又掌握監察權,其權位之重,堪稱二十四衙門中的翹楚。而在級別設定方面,司禮監分為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三級,外加他還掌管宮中負責印刷藏書的經廠,由司禮監提督負責,下屬級別為掌司,即使是初入司禮監的菜鳥宦官,其行政級別也要高於其他衙門的“菜鳥”們,對於宦官來說,進司禮監,等於少奮鬥十年。

而僅次於司禮監的,便是掌握大內兵權的御馬監。按照《萬曆野獲編》作者沈德孚的說法,御馬監甚至可稱為“十二監第一署”,在朱元璋時代,它只負責宮廷養馬等事務,到了朱棣統治時代,開始從各地選拔精壯,組成由御馬監掌管的宮廷禁衛騎兵,到了明宣宗在位的時候,他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組成了擁有兩萬士兵的“四衛軍”,他們開始在戰場上揚名立萬,則是在正統十四年的北京保衛戰中,在明朝三大營精銳全軍覆沒土木堡的危機情形下,御馬監騎兵在彰義門之戰中力挫驕橫的瓦剌騎兵,立下保衛北京大功。

也從此成為名動天下的強兵,除了直接擔負軍事作戰任務外,御馬監的宦官們,還擔負著監軍責任,時常受命出外擔任監軍,並在各地擔任鎮守太監。其對軍權的參與和話語權,使御馬監的地位,自永樂時代開始扶搖直上,成為二十四衙門中的另一重量級機構。而明朝“山頭林立”的宦官體系,也因此形狀凸現:一個由司禮監——御馬監——東廠構成的權力三角形。

因此,如果一個菜鳥宦官,有志成為宦官行業中的領軍人物,那麼他的第一步,便是要進入這個權力三角形,否則一時得勢,也無法長久。

然而要進入這個權力三角形,僅憑運氣也是不夠的。後人在評說某宦官得勢時,總喜歡把“逢迎拍馬”當做第一原因,事實是,在明朝要得勢,就要進入這個“權力三角形”,可要進入這個權力三角形,僅會拍馬卻遠遠不夠。因為這個權力三角形裡,無論哪一角都屬於業務性極強的單位,只會拍馬而沒能耐的進來,不止毀自己,更毀單位。

而事實是,這兩個足以令菜鳥宦官少奮鬥很多年的衙門,其對成員的選拔標準,也是二十四衙門中最為嚴格的。明宣宗時代,明朝開始在內宮設立“內書堂”,由大學士教授宦官讀書。這可以說是明朝的“太監培訓班”,這樣的培訓班,也不是誰隨便可以進的,通常都是從新進年輕宦官中挑選,優先選擇聰明或是肚子裡有墨水的。

後來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就是因為其入宮前有過教書先生的工作經歷,得以優先選用。且不論後來他做的事如何,單說進這個班,他確實夠資格。御馬監也是一樣,這衙門乾的是打仗的活,對武藝甚至軍事謀略都有要求,在這個衙門嶄露頭角的不少宦官,諸如正德年間平定安化王叛亂的張永等人,都是有打仗真本事的。

所以能在明朝混到呼風喚雨級別的宦官,拋卻人品不談,論能力,都是有業務水平的。他們走向權力高峰的每一步,除了低眉順眼的巴結外,更有咬牙切齒的拼鬥,刀光血影中結結實實的殺出來的。

標籤: 熬出來 明朝 太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voe1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