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蔣介石認為淞滬抗戰全面抵抗是“義和團救國”

蔣介石認為淞滬抗戰全面抵抗是“義和團救國”

“九一八”後,佔領東三省的日本人更猖狂了,竟然在1931年10月初把軍艦開進了長江。

蔣介石認為淞滬抗戰全面抵抗是“義和團救國”

看到日本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挑釁,蔣介石氣炸了,當即命令淞滬軍區長官嚴為防禦,必要時與日本人幹,他表示:“決心與倭一戰” [1] ,命上海市市長張群:“日本軍隊如果至華界挑釁,我軍應預定一防禦線,集中配備,俟其進攻,即行抵抗。” [2]

10月16日,蔣介石以陸海空軍總司令的名義釋出首都戰備計劃,密令警衛軍軍長顧祝同、衛戍司令谷正倫、軍校教育長張治中、警察廳長吳恩豫“遵照準備實施,其構築工事之程式,第一期專築交通要道,城內者限本月20日完成,城外及鎮江者限本月23日以前完成。”[3]

一邊是日本人進犯,一邊是廣東人對峙,蔣介石被弄得筋疲力盡,幾近崩潰。

11月初,“寧粵對峙”大半年後,蔣介石終因日本問題與粵方達成和平協議:

“此次日本對我國並未宣戰,乃系用強盜明火打劫辦法,侵略我國領土主權,故即使我國對之極力抵抗,亦不必用宣戰方式。此次日本暴行,乃絕對無理,我國有要求國聯及非戰公約各國主張公道裁製日本之權利,故外間團體有所謂退出國聯之主張,乃系一時憤激之談,宜設法勸止之;如果日軍來攻,應該抵抗,用武力來對付它,不要不抵抗。” [4]

12月6日,南京政府提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5] 的對日方針。蔣介石也提出了“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關關頭,絕不輕言犧牲” [6] ,對內則以安內攘外為基本方針,在策略上,爭取準備時間,充實抗戰國力。

沒想到幾天後,蔣介石就被迫第二次下野了。

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就象渡了一個小長假,在1932年1月25日再次回到南京。

蔣介石再上崗的凳子還沒有坐熱,更頭痛的事情又來了,日軍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對日本人的狂妄,他在日記中寫道:

“昨日對上海日領要求已承認,彼亦滿足,傍晚表示撤兵。及至午夜,彼海軍司令忽提要我方讓出閘北,乃即衝突。及至今晚,戰事未息。” [7]

日本人以為蔣介石也是另一個張學良!

對日軍的無理,蔣介石當即表示:“決心遷移政府於洛陽,與之決戰。否則,隨時受其威脅,必作城下之盟。” [8]

1932年1月30日,蔣介石制訂了京滬防衛計劃“十九路軍全力守上海,前警衛軍全力守南京” [9] ,“命令谷正倫兼南京警備司令,賀國光為副司令兼參謀長,所有第八十七師、八十八師、軍官學校附以屬部隊及南京附近航空、憲兵、警察、要塞等部,統歸其指揮,並即當日成立,明日就職。” [10] 。

2月4日,蔣又親自劃定全國防區,以軍事委員會名義通電全國。 [11]

一切準備妥當,可就抵抗日本的方式上,蔣介石十分慎重,他要求不予以日軍擴大戰端的口實,對何應欽、陳銘樞重申“滬事和緩,勿使擴大,以保國家元氣”的主張。 [12]

在孫科、馮玉祥等人主張全面抵抗還擊時,蔣介石指責他們:“內外聯合,反對中央,且主張電令處處挑釁,與日軍艦戰鬥,是義和團救國辦法,可嘆。”[13]

蔣介石在日本多年,日本人有多少能耐自然清楚,他知道中國軍隊當下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十九路軍之所以能暫時挫敗日軍的進攻,是日軍的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聞滬戰事,倭寇攻擊甚烈,我方尚能支援,而世人不測,以為真正勝利。其實,倭之海軍陸戰隊在陸上與我軍作戰,其技自窮,而非我軍之戰鬥力勝過倭。”[14]

不夠打併不代表不打!

再沒有點動作,日本人還真咱中國是“東亞病夫”了!

1月29日,蔣命何應欽、朱培德令南京衛戍部隊一部、十九路駐南京的部隊開赴上海增援。 [15]

2月5日,他再次表示“如吳淞要塞陷落,日本陸軍登陸參戰時,則我飛機應即參加滬戰。” [16]

隨後,蔣同意由第八十七、八十八兩師,以及中央軍校教導團等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率軍參戰。[17]

應陳銘樞之請,蔣同意“調山炮一營歸十九路軍指揮。” [18] 命上官雲相、樑冠英、劉峙、韓復榘等部挑選二千餘名士兵補充十九路軍。 [19] ,在武器上,先後補給十九路軍子彈800多萬發、機關槍130挺、大炮50多門、炮彈7萬餘發、步槍2000餘支。[20]

緊接著,蔣介石為防備日軍侵略的擴大,決定從鄂、贛等“剿匪”區調勁旅增援。“如日寇深入封鎖長江各埠時,我江西剿赤部隊應另定計劃,重新部署,主力可否移至贛東,俾得與蘇浙聯絡策應。” [21]

“何部長謂日寇增援,我方為自衛計,欲調第九師由贛東經浙開京,希照調勿緩。”[22]

電劉峙、熊式輝等,要求“第一師速準備候令調遣”,“第九師迅速入浙駐防。”[23]

蔣介石一系列動作後,日方在2月18日對淞滬停戰提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還對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進行通牒。對日方在自家地盤上蠻橫,蔣介石很惱火,堅持“雙方撤兵以前,不能有任何條件” [24] ,並要求朱紹良、熊式輝:“昨電諒達,第十與第八十三師令其星夜開浙。” [25]

除了必要的正當防衛,蔣介石還表明:要和日本人幹!

當時,蔣介石剛下野歸來,地方軍閥也都各懷心思,他希望能有多點時間,養兵蓄銳,積攢實力,待他日一報“濟南事件”之恥。正是這個態度,蔣介石對上海的援助是有限度的,他從江西、河南等地抽調部隊,目的不是參加淞滬抗戰,只是在防備日軍侵略的擴大。因為敵強我弱,註定的“淞滬抗戰”的失敗。

[1] 《蔣介石日記》1932年10月6日

[2] 臺北“國史館”藏,《蔣介石電張群日軍如至華界挑釁我軍警預定一防線進行抵抗》(1931年10月6日),《蔣中正總統·革命文獻》第12冊

[3]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九一八事變後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有關南京防衛的計劃命令》,國防部史政局和戰史會檔案,卷宗號787-1996;肖如平《蔣介石與“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以“一·二八”淞滬抗戰為中心》,《中外學者論蔣介石》,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頁

[4] 《上海“和平統一”會議記錄》,《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一編政治(二),第798頁

[5] 《汪精衛接見首都各校代表》,《申報》1931年12月7日

[6] 轉引自蔣永敬《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臺灣商務印書店,2009年版,第316頁

[7] 《蔣介石日記》1932年1月19日

[8] 《蔣介石手書對日外交原則一面交涉一面積極抵抗(1月29日),“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第15冊

[9] “蔣中正總統文物·籌筆”,第63冊

[10] 轉引自《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第102-103頁

[11] 轉引自《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第141-42頁

[12] 《蔣介石日記》1932年2月13日

[13] 《蔣介石日記》1932年2月16日

[14] 《蔣介石日記》1932年2月8日

[15] 《京衛戍軍出動》,《申報》,1932年1月30日

[16]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第122頁

[17] 《蔣中正致何應欽齊電》,“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檔號080103,第13卷,縮微號:08A-01122

[18]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第165頁

[19]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第227頁

[20] “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檔號080103,第14卷,縮微號:08A-01126

[21]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第154頁

[22]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第159-160頁

[23]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第173頁

[24] 《蔣介石日記》1932年2月18日

[25] “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第15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yowpx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