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民俗 >風俗 >

中秋節的起源與我國各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

中秋節的起源與我國各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

中秋節的起源與我國各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

中秋節的起源與我國各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之一,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每逢中秋,家人要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天上月圓,人間也要團圓。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少數民族的中秋習俗

黎族——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廣西侗族——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雲南德昂族——雲南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雲南彝族——雲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夥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嫵媚皎潔。

總之,中秋節不僅是一個溫暖浪漫、闔家團圓的日子,也是我國各民族歌舞風情文化的再現。在這個節日裡,月餅作為傳統的中秋文化,在不同年代演繹著不同的內涵和風情,而月餅的變化,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與延續,並折射著時代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insu/fengsu/0y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