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人群 >學生保健 >

青少年網路雙重人格的形成

青少年網路雙重人格的形成

青少年網路雙重人格的形成

青少年網路雙重人格的形成

現實中,人們注意到很多青少年在生活中循規蹈矩,但是在網路中卻是截然不同的“另類”。這表明,青少年最容易受網路雙重人格的困擾,使他們的態度發生很大變化,社會化程度受到嚴重影響,也給個體心理健康帶來障礙,甚至表現出明顯的攻擊傾向和反社會行為。

一、青少年網路雙重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一個人所表現的穩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人格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是由複雜的心理特徵經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是完成某種活動潛在可能性的特徵,即能力;第二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即氣質;第三是完成活動任務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方面的特徵,即性格;第四是活動傾向性方面的調整,如動機、興趣、理想、時間和地點的改變而出現本質的不同。多重人格則不同。我們可以把網路雙重人格定義為“個體在網路中和現實中分別具有彼此獨立、相對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態度、知覺和行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是處在劇烈的對立面”。

網路中,網民習慣於利用電子文字的方式創造出一個與現實“我”存在某些差距的網路“我”,這個虛擬的個體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所提供的資料都是現實中無法證實的;也可能既具有某些真實個體的特點,也具有某些個體理想化編造出來的因素。個體可能在現實中積極、友好、順應社會和有規可循的人格,但在網路中卻可能是消極、攻擊、反社會和雜亂無章的人格,同時它們又是相互獨立,保持彼此的穩定性。

網路人格的塑造有兩個基本的階段。首先是試探與初步加工。由於網路是匿名的,每個人所講的和所做的無法與現實中的個體建立起嚴密的一一對應,因此減少了對自己行為所肩負的責任,可以隨心所欲地討論所有的事情。但是,由於缺少對對方的理性理解和基本的感性資訊,總是在不斷的調整和修正的過程中試探對方,所以經常發生誤解和錯誤的溝通。然後是有效塑造自己。由於網路成員已經建立起基於電子文字的信任和有效溝通。因此在自己留給對方的初始印象和想象空間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包裝和加工,完善“網路我”的起碼特點和性格。塑造成功與否,關鍵是對方是否認同網路“我”的陳述和表現,對於網路“我”表現的一致性是否予以肯定。事實上,網路交往是否可以深入下去,並不在於現實“我”的誠實度,而在於所塑造的網路“我”是否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青少年的網路雙重人格主要是對網路人格的虛擬化,即憑空想象出自己所希望的、感興趣的或者好奇的人格特質,並以此作為網路交往的基本個體特點,如同自己真的擁有這些人格一樣。久而久之,這種虛擬人格固定下來,在心理上形成某種程度的分離。網路人格一旦形成,往往進入潛意識的層次,使現實人格有時也難以覺察到它的存在。如同多重人格中的後繼人格一樣,它總會尋找機會展示作為“另一個主體”的“真實”存在,表現出讓現實人格也覺得不可思議的行為特點,並強烈抵禦企圖消滅它的一切努力。

二、青少年網路雙重人格的原因

(一)轉型期青少年發展的新問題

1.自由與現實的衝突

社會對每個人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競爭的壓力在青少年身上也體現得相當明顯。升學、競賽、職業等都令他們不由自主地產生壓力感,緊迫意識、危機意識明顯增強。不成熟的社會成員如青少年都有自由的天性,這些要求極大地束縛了天性的發展。在這些壓力面前,他們也需要緩解和釋放,但是社會和家長、學校的高要求使他們平時不敢也沒有機會有所表現,就只好藉助網路把自我中有些部分體驗成為客體。此後,凡是那些無法為父母或其它承認接受的行為或經常受到懲罰的衝動分離出來,壓抑人想象的網路“遊戲”中,藉此釋放心理的壓力。

2.個人終極價值的虛無

在新的價值體系確立之前,需要尋找一定的價值填補已經出現的空白。青少年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追求反叛,常常有意無意地以自己的方式發現和檢驗外在的價值信條,但是他們缺乏分辨價值體系的內在客觀標準,在多元價值衝突的時候是最容易迷失自我,從而無法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網路是多元價值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地方,因而他們選擇在網路中尋找“另類”的快感。

3.家庭功能改變,人際支援系統失去原來的效用

傳統的順向社會化已經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反向社會化”,即思維活躍的青少年首先把握了最新最有效的知識技術,然後再向兒童和成人延伸。這種狀況使家庭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不滿足現狀的青少年不得不向外界尤其是資訊容量大的網路集中。而代溝的進一步擴大使青少年與家長之間的有效心理溝通逐漸減少,相反,相當一部分心理衝突來源於家庭。心理的家庭保健功能降低,渴求理解和宣洩的青少年便紛紛轉向網路尋求情感支援。

(二)網路特殊的角色扮演

青少年進入網路後,其中也有一些規則即“網路公德”,如同現實的規則一樣對個體的行為進行約束。這種半假半真的狀態格外得到青少年的青睞,因為在自己感興趣的時候可以完全真實的進行,一旦自己厭倦了,也可以有時間和機會退出。事情的進展和對自己的保護完全是由自己來把握的,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網路的交際與現實的交際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現實的交際物件是既定的。因此,為了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社會自我”,每個人都會有所顧忌,基本會如實地反映自己的人格狀況。而網路的交際物件是模糊的,任何留下的特徵都有可能是編造的。交流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發洩或者傾訴自己的苦悶,嘗試網路交際的快樂以及未曾謀面的想象空間。其次,現實中的交流不太容易有時間和足夠的機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掩飾,更不可能進行虛擬。因為每個實體都希望自己的交際是有效的,而且能夠為自己帶來一定的收益。一旦出現言行不一,就會付出一定的信譽代價,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後果。在網路中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了。首先,現實中的個體有時間和機會以對網路中的自己進行加工和創造,可以美化和掩飾,即使是熟人之間,如果沒有明顯的辨析線索,也難以分辨出來;其次,對於網路的加工後果沒有現實中嚴重,一旦加工失敗,可以迅速退出而不留下任何痕跡,或者自己厭倦了網路的這個角色時,也可以讓它儘快在網上消失,很難有明顯的責任承擔主體。因此,網路交往的個體較少地體會到現實規則的束縛,顯得無所顧忌。一旦從感官系統輸入表面價值遭到否定和破壞,其“忠實偏差”(即對感官輸入資訊的信任)可能受到道德傷害,使之很難在網路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係,甚至編造更加不符合事實的“人格”來進行報復。

(三)青少年心理髮展的獨特規律

青少年的心理髮展正處在不平衡矛盾狀態中,如由性生理髮育導致的性意識萌動,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心理髮展的不平衡性常常讓他們感到痛苦而迷茫,並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用以證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並借用一定的媒介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網路就是既時髦又新穎的工具之一。

由於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國現在的青春期教育還比較落後,沒有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不能滿足青少年的需求。因此,他們必然通過別的途徑來解決心中的疑團,滿足自己的好奇。大量的色情網站成為青少年光顧的場所,他們對非道德的壓抑往往通過一些被自我認可的方式得以排解,有效的方式是在上網的時候通過塑造另一個“我”得以釋放,為形成網路雙重人格打下了伏筆。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空前高漲。在經歷過以“我”來指示自己的第一次自我意識發展後,青春期成為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次飛躍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更加關注自我,並把心智加工指向了內心世界。但是,他們還沒有建立自我評價的客觀指標,在自我認知上容易大起大落,以偏概全,時而自卑,時而自負;在自我體驗上,容易走極端;在自我設計上,總是搖擺不定。總之,自我意識還不穩定,也容易受到外界如父母、教師等人的干預。出於對自我的角色體驗需要,青少年總希望獲得與自己有關的新異刺激。現實中一般的角色遊戲由於要受到更多現實規則的束縛,對於敢反抗、受冒險的青少年而言,還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因此,青少年便在網路中捏造一個“我”來實現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體驗和自我設計。

青少年心理髮展表現出種種心理衝突和矛盾,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由於身體的發育和自我意識的發展,青少年有一種強烈的獨立意識,經常與成人進行反抗和牴觸,同時在心理上閉鎖傾向加強,不願意向別人傾訴。但是,此時他人仍然對他們有很多依賴,尤其是精神上的理解、支援和保護。發展期間遇到的問題也使他們希望有人來幫助、關心,孤獨和寂寞使他們急需得到有效的心理引導。對於父母的逆反、對教師的反抗、對同學的不信任,使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網路。極度的敏感令他們不能完全相信他人,對自我的保護也令他們必須進行起碼的防禦。但是,如果態度上已經超出了尋求理解和防禦的程度,長期下去就會增加出現網路雙重人格的機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renqun/xuesheng/ozy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