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北宋名將楊延昭是家中老大為何被稱“楊六郎”?

北宋名將楊延昭是家中老大為何被稱“楊六郎”?

提起滿門忠烈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想到數代“楊家將”以守土抗敵為已任,百折不撓、視死如歸的傳奇故事。

北宋名將楊延昭是家中老大為何被稱“楊六郎”?

這些故事廣泛流傳於民間的雜劇、評書、小説中,其中為國戍邊的楊六郎——楊業之子楊延昭——被塑造得豐滿傳神,呼之欲出。以其為主角的《六郎探母》、《狀元媒》、《轅門斬子》、《寇準背靴》等劇目更是流傳至今,甚至成為現代影視作品的創作源泉。

不過,這裏要提到的是,楊六郎並不是楊業的第六子,他最初也並不叫楊延昭。歷史上,北宋確有楊家將,不過官修史書中對楊家功績語焉不詳,其事蹟也散見於《宋史》、《遼史》、《隆平集》、《續資治通鑑長編》、《東都事略》等史料中。因此要想了解歷史上的楊六郎和楊家將的事情原委,還要從他的父親金刀無敵楊令公説起——

楊業是山西太原人,其父楊信曾任後漢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楊信,本名楊弘信,後避宋太祖父親趙弘殷諱改名為楊信,或為楊宏信。

楊信本是麟州土豪。後唐末年,唐末帝李從訶與駐防太原的石敬瑭發生衝突,石敬瑭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代價求得契丹帝耶律德光的支持,成為後晉高祖。石敬瑭死後,其侄石重貴繼位。石重貴與契丹人交惡,於是久欲入主中原的耶律德光發兵攻晉,乘勢攻略燕雲十六州之外的土地。楊信的家鄉,時屬嵐州的火山地區首當其衝。楊信率領部曲抵抗外侮,攻取了保德、離石等地,與貢酒西岸的府州折從阮、折德扆結為聯盟,渡黃河北上,攻取麟州,“自為刺史”。此後,劉知遠建立後漢政權,任命楊信為麟州刺史,隸屬於河東留守劉崇。後漢為郭威所滅,劉崇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政權。楊信派兒子楊業赴劉崇軍中任職,從此楊氏一族分居麟州、太原兩地。

楊業,原名楊崇貴,娶府州折德扆之女為妻,也就是佘太君的原型,當然,這顯然這是強強聯合的政治聯姻。此後楊業為避北漢帝劉崇諱,更名為楊重貴。在任職期間,楊業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劉崇賜姓為劉、名繼業,與其子同為“繼”字輩。趙光義徵北漢,北漢君臣歸宋,宋太宗復其姓,“令止名業”,從此史書中即稱其為楊業。楊業入宋後屢立戰功,被宋太宗委以重任,戍守代北防禦契丹。

雍熙三年(986),宋廷兵分五路大舉北伐,大將潘美率一路兵出雁門,楊業為副將,王侁、劉文裕為監軍。楊業率軍所向披靡,連克雲、應、寰、朔等州。但是,隨着東路宋軍曹彬部涿州失利後,戰場形勢頓時逆轉,潘美、楊業所部成了孤軍。見勢不好,宋太宗立即傳旨班師。潘美、楊業率軍剛剛返回代州,席不暇暖,又傳來聖旨要求二人護衞四州百姓遷入內地。這時,契丹陳重兵於代北一隅,虎視眈眈。楊業認為當避其鋒芒,提議收代北之民,據雁門天險,防止契丹軍深入。監軍王侁、劉文裕卻執意出擊,出言譏諷楊業畏敵,“逗撓不戰”。

楊業被逼無奈,只得出戰,結果身陷重圍,力戰之下兵敗傷重被擒,最後不食三日而死。楊業死於疆場之初,並沒有被給予應有的尊崇,直到後來才被追贈為太尉、中書令。中書令又稱為“令公”,所以楊業也被稱為“楊令公”或“老令公”。

楊六郎是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性人物,他本名其實叫楊延朗,楊延昭是他後改的名字。

原來,宋真宗在位時期,東封西祀,大搞神道設教的愚民把戲,還認了個道家人物“趙玄朗”,也就是財神趙公明做祖宗。於是當時的人要避“玄”和“朗”的諱,就連孔夫子那個“玄聖文宣王”的封號也因避諱而被改為“至聖文宣王”了。楊延朗自然不能例外,不得不更名為楊延昭。

據《宋史》記載,楊業有七個兒子,分別為延昭、延玉、延浦、延訓、延瓖、延貴、延彬。不過楊延昭是楊業長子,並非是排行老六。而且,七個兒子除了楊延玉戰死在朔州外,其餘都得了善終,更無流落番邦、出家為僧的事情。

那麼原本是長子的楊延昭,怎麼又成了“楊六郎”呢?

對此,坊間的解釋有多種,最具代表性的是:

一、將星説:“南斗六星去牽牛二十六度四分之一,主兵機;北斗中第六星主燕”。南斗六星主兵,為大將之象。同樣是主兵的北斗六星主燕,燕地正是契丹南京控制的區域,楊延昭鎮守河北邊關就是了為對付契丹。契丹人將楊延昭視為震懾燕地的將星,呼之為“六郎”是出於敬畏。

另,古人視天狼星為將星,又名為六郎星。因為楊延昭驍勇善戰,素為契丹人所畏服,認為他是天上的天狼星下凡,所以呼其為“楊六郎”。將星説,《宋史》的記載可以作為旁證:“延昭智能善戰……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

二、乳名説:清人康基田《晉乘搜略》記載,“六郎”只是楊延昭的“小字”。“小字”,就是乳名。

三、大排行説:聶崇歧先生《麟州楊氏遺聞六記》中道,“其為六郎,未始不併從父昆弟而言,非必為同父兄弟中之行次也”。《衞考》稱,“或者是以大排行計楊延昭為第六,以小排行計楊延昭居長。後人以大排行言,故多目為楊六郎。”

四、字訛説:駱承業《楊家將與楊家將戲》謂:“《宋史》記其……為大郎,但同篇卻又記其為楊六郎,‘大’與‘六’字形相似,古籍的刻本、鈔本中兩字往往相混,此處‘六’字當為‘大’字之誤!”

總之,楊六郎的來歷究竟如何已不可考,學界雖無定論,但多數人認為“將星説”最靠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zh-hk/lishi/fengyun/ydy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