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生活百科 >人際交往 >

手指忙了,嘴巴閒了--網路社交為啥讓人如此沉迷

手指忙了,嘴巴閒了--網路社交為啥讓人如此沉迷

若說有什麼給人際交往帶來了重要變化,一個是搬進了高樓,另一個就是上網。從剛開始瀏覽入口網站,“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事”,到後來衝進論壇、社群灌水,“大家一起來暢所欲言”,再到部落格橫空出世,“秀出我精彩”,然後到現在全民微博,“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網路交流的快捷化、個性化、多元化固然令人欣喜,可當人們越來越習慣於面對電腦敲擊鍵盤時,昔日和家人、朋友促膝長談的日子也在慢慢遠去。

手指忙了,嘴巴閒了--網路社交為啥讓人如此沉迷

手指忙了,嘴巴閒了--網路社交為啥讓人如此沉迷

近日,中國青年報報道,調查顯示青少年暑期過度依賴網路社交成“宅童”。68%的學生在暑假期間通過QQ、微博、網站等方式進行社交活動,每日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甚至有15%的學生,自暑假開始就從未走出過家門,一直“泡”在網上。

然而,沉迷的又何止是孩子!39健康網調查顯示,44%的網民平均每天上網超過8小時,近半數網民熱衷於社交網站,五成網民脫離網路兩天就會感到躁動不安。而另一項調查顯示,從來不用手機上網的網友只有25.7%。

當“無語”變成了一種生活常態,它會帶來什麼?語言功能的退化,人際關係的疏離,還是自我的封閉?一切皆有可能。而關鍵是,你如何選擇。

【What?】

網路社交改變了什麼?

  從“晚上見”到“網上見”——社交功能退化

當網路還沒普及的時候,傳統的社交方式建立在面對面的溝通上。下班了,晚上約上三五知己聚一聚,大家談笑風生,那是一天中最輕鬆的時光。然而,當網路走入人們的生活,本應呼朋喚友、肆意狂歡的夜晚卻變得靜悄悄起來。見面聊天變成網路聊天,上門拜訪變成了資訊或郵件問候,即使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只有一步之遙,也習慣用在網上交流:

“你有明天的會議資料嗎?”

“有。”

“給我Q發一份。”

敲擊鍵盤,滑動手機螢幕,輕輕點選,看似用簡單的動作就完成了社交,殊不知“用進廢退”的狀況恐怕將要出現。嘴巴不張了,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技巧也會退化。在網上無話不談,見面後卻不知道說些什麼;難得的同學聚會,卻個個成了“悶葫蘆”;跟領導彙報工作,遠沒有寫一份意見書來得輕鬆。網路達人在現實中遭遇尷尬,出現社交障礙,是宅男宅女越來越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加關注”到“不關注家”——親情友情疏遠

微博時代,“加關注”是最快也最沒有門檻的交友方式。某某好友最近在做什麼?去了哪些地方?某個大學同學秀了他第幾個女友的親密照片?某名人又出了什麼緋聞……只要你擁有自己的微博,這一切都會通過網路展現出來,無論相隔多遠,都如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一般。

網路似乎把人與人的關係拉得更近了,但那其實只是海市蜃樓的幻境。恰恰相反,網路正在疏遠人們之間的關係。每天的網上見面,沒有肢體語言,沒有眼神表情,只有簡單的文字,搞怪的圖片,彼此的瞭解變得膚淺。人們釋出到網路的資訊往往經過過濾和修飾,愉悅的文字可能隱含著淚水,抱怨的話語背後可能是洋洋得意,而甜言蜜語下很可能隱藏著騙局。沒有面對面的交流,僅通過文字資訊,我們其實無法瞭解,更無法信任。

與此同時,真正需要我們去關注和親近的家人和朋友,卻一再被忽視。“老公,一起去看電影吧”,“沒時間”;“爸爸,我想去遊樂場”,“你自己玩吧”;“哥們,出來吃個飯如何”,“我有事來不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不過是將親情友情越推越遠,讓自己陷入孤立。

【Why?】

網路社交為何“如火如荼”?

  人潛意識裡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為什麼網路會讓人沉迷呢?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理諮詢科副主任醫師餘金龍說,這往往是人潛意識的需求的表現。

“偷窺”——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觀察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中獲得快感和刺激,網路上經常“潛水”的人恐怕就有這種心態。有的人是純屬好奇,也有的人是自己生活不如意,就上網對別人指指點點,甚至幸災樂禍。“反正我看你的笑話,你也不知道我是誰。”這種躲在暗處“看熱鬧”的陰暗心態,在網路上得到了無限放大。

“裸露”——人類的起源本來就是裸體的,只不過隨著進化,人才有了道德約束,產生了羞恥之心。雖然“裸露”從此被壓抑到潛意識裡,但它時不時地都會突然爆發。“裸露”不單是指身體的暴露,也包括把最祕密的東西公開出來。網路上所謂的晒工資、晒年終獎、晒隱私,還有晒富,其實或多或少都存在這種心態。而在旁觀者的驚訝和起鬨中,“裸露”者也會獲得心理滿足。

“發洩”——現實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自我調整,又沒有渠道傾訴,上網無疑是發洩痛苦、憤怒、不平、悲傷情緒最理想的地方。嬉笑怒罵,隨心所欲,就算是說最難聽的話,頂多也就是被刪除、被遮蔽。那些在網路上總是扮演“批判者”、“憤青”、“痞子”的人,往往是心理壓力過大,自我又不夠強大,通過打擊鄙視他人來建立一種有利於自尊心的心理平衡,或是因為自我不能接納而向外投射,都是在網路虛擬世界中尋找心理平衡的典型。

“寂寞”——網上有句話說:“哥上的不是網,是寂寞。”內心越孤獨的人,越會將情感的宣洩寄託在網路上。他們喜歡灌水,加關注,逛社群、論壇,更喜歡“織圍脖”。看上去,他們或許是網路紅人,可在現實中,他們缺少和他人的親密關係。默默無聞,形單影隻,不太好相處,在人群中,他們往往被這樣形容,是“很沒有存在感”的一群人。而越是被忽視,他們越想尋求滿足和慰藉,無疑,網路給予了他們最大的溫情。

“焦慮”——有些人每天樂此不疲地刷微博,上Q,“搶沙發”,看各種各樣的資訊,似乎不第一時間瞭解網路上的新鮮事,就變成了“奧特曼”(outman)。為此,他們可以不眠不休,就連吃飯、走路、坐車、開會也要通過手機上網。雖然一說起最新的網路用語、網路事件,他們都可以輕鬆道來,稱得上是時尚前沿人物,但他們內心潛藏的焦慮、不自信、害怕往往比一般人更甚,而失落感也會來得更強烈。

“期望被認可”——無論多麼平凡,每個人心底都希望體現自己的價值,被他人認可。而人人平等,正是網路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就算沒有美貌,沒有財富,沒有名聲,只要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就能一夜成為紅人、名人。“芙蓉姐姐”、“鳳姐”、“犀利哥”之所以會受到熱捧,很大程度上是寄託了“小人物也有大志向”的集體潛意識心理。在他們身上,草根階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小心“虛擬社交依賴症”

餘金龍表示,上網可以及時瞭解資訊,還可以打發時間、放鬆精神、釋放壓力,網路的“隱私安全、平等、接納、可自由交流”等特點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心理治療作用的。如果保持一個適當的度,應該說有積極的一面。但很多情況下,不少人是過度上網,對網路產生了心理依賴,就像染上毒癮一樣,已經失去了自控力,一離開網路就覺得難受,坐立不安,只有回到網上才覺得舒暢,那就是有問題了,可能對身心都會有害了。

“每個人都有多個人格,網路上的那一個或許是你的電子人格,它可能表現得和你平時不一樣,有很多潛意識的需要可以由此釋放。如果你沉迷於此,久而久之,你的電子人格就會越來越強大,從而超越現實的自我。那個時候,迴歸現實就變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甚至會讓你產生逃避、放棄的心態。”

餘金龍說,只有現實中的人格強大,才是最健康的。但事實上,越是沉迷於虛擬社交的人,越是在現實中感到壓抑的人。而過分沉溺於網路社交容易患上“虛擬社交依賴症”,隨之出現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軀體化等症狀。這將影響一個人的社會功能,使其忽略了現實中應負的責任。在家庭裡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變得冷淡,工作上與領導同事之間也容易產生矛盾,將影響婚姻事業和其他方面。同時,通過虛擬世界“逃避現實”的人往往是不自信的,在現實中會出現孤僻、壓抑等性格的偏倚。

【How?】

拿什麼拯救你失落的世界?

1、如果發現自己過分依賴網路,且已經影響到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可到醫院心理專科求助。在醫生的分析下,你會知道是什麼在影響、操控你,從而正確認識自我。

2、經常內省。反問自己“網路社交能滿足我什麼需要”以及“為什麼我有這樣的需要”、“它對我產生什麼影響”等,通過不斷的反省和思考,正視自己的問題,才能找到相應的處理方法。

3、迴歸現實。卸下在網路上的馬甲,在現實中做一個真實的自己。通過努力,儘量提升自己的事業和人際關係。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多與人溝通交流,塑造健全的人格。

4、網癮和“虛擬社交依賴症”往往是並存的,其自我保健的方法有——

在上網時間上要自我約束,特別在夜間上網時間不宜過長;

平時要豐富業餘生活,比如外出旅遊和朋友聊天、參加一些體育鍛煉等;

出現早期症狀,應及時停止操作並休息;

一旦出現IAD(網際網路成癮綜合徵,是一種現代的新形式的心理疾病),儘早醫院心理專科求助。

【Tips】

虛擬社交依賴症如何診斷?

“虛擬社交依賴症”是一種網際網路時代才出現的現象,還沒有正式的醫學診斷名稱和標準,從其表現看,有些類似神經症,判斷“虛擬社交依賴症”可以參考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1、患者由於沉迷於網路社交遊戲而導致出現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軀體化或神經衰弱等症狀;

2、表現出來的症狀已經導致社會功能受損或具有無法擺脫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動求醫;

3、前面兩點的表現和行為至少要有三個月。

玩手機的各種危害

看新聞、發簡訊、寫微博、打遊戲、讀小說、聽音樂,這些事兒均可以在一部智慧手機(相當於一部微型電腦)上完成,然而在您隨時隨地掛在網上,開心愜意地玩弄手機上的各種功能時,在不經意間也許已經導致您的健康受損。

手指痛

觸屏手機遭遇《切西瓜》這樣的動手遊戲後,也許玩家的手指腱鞘炎也隨之而來。用觸控式螢幕電腦、手機玩遊戲,在用手指體驗觸控快感的同時,長時間、快速、頻繁地用手指在螢幕上做點、畫、撥等動作,易引起手指、腕部的肌肉和關節過度疲勞而受損,自然會感覺發麻、脹痛,最終導致手指疼痛,引發手指屈曲腱鞘炎。

眼睛

自從有了智慧手機,越來越多人離不開手機了。然而在巴掌這麼大的螢幕上閱讀、發簡訊、發微博、玩遊戲更容易讓眼睛受累。一項研究發現,人們通過手機閱讀資訊或上網時,眼睛會比手裡拿著一本書或一張報紙離得更近,這意味著,眼睛聚焦手機圖文更費勁,更容易導致眼疲勞。

中山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副教授楊曉說,在手機上閱讀可能是目前最容易導致近視的方式之一。此外,眼睛盯著螢幕時,亮度高及不斷變換的光影會對眼睛造成持續的刺激,導致眼睛疲勞,甚至出現刺痛、流淚、畏光等症狀,原本近視的人可能受到的影響更為嚴重。

失眠

最新的研究發現,晚間使用電腦、手機、iPad和其他有亮光的電子閱讀器,都會讓大腦認為還是白天,使失眠的情況更加惡化。

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張斌稱,手機螢幕發出的強光線,對人體褪色素的生成有一定的影響,如果經常地、長時間在床上玩手機和iPad,會導致入睡時間的推遲。平時11點能入睡,因為玩手機可能12點還未入睡,而真正入睡的時間有可能推遲到凌晨1點。這就打亂了人體的生物節律,導致失眠的問題出現。

輻射

很多人喜歡把手機帶上床,發微博、玩遊戲,玩累了才睡覺,手機隨手放在枕邊,這是很不安全的做法。事實上,手機在待機狀況下也是有輻射的,而睡眠狀態下人的防護程度也是最弱的。因此,手機最好不要放在枕邊。

標籤: 沉迷 手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baike/renji/4llx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