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常見疾病 >

顱內靜脈竇血栓的治療

顱內靜脈竇血栓的治療

在我們的身邊,很少聽說有什麼顱內靜脈竇血栓的疾病的,一般都只是小感冒而已,萬一身邊有親朋好友被檢查出這種病的話,請安慰他們不要著急,現在的科技很發達,都有對口的治療方法的,所以對於顱內靜脈竇血栓的治療,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顱內靜脈竇血栓的治療

顱內靜脈竇血栓,是由多種病因所導致的以腦靜脈迴流受阻、腦脊液吸收障礙為特徵的一組特殊型別腦血管病。發生率不足所有卒中的1%。通常以兒童和青壯年多見,而兒童患者中又以感染引起的側竇和海綿竇多見。按病變性質分為非炎性和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兩大類。症狀表現為不規則高熱、寒戰乏力全身肌肉痠疼精神萎靡皮下淤血等感染和敗血症症狀。

顱內靜脈竇血栓的治療

1.炎性血栓

積極處理感染灶,對患者血及腦脊液進行細菌培養選擇敏感易通過血-腦脊液屏障的抗生素對病原菌不清楚者應聯合應用抗生素。熱退之後還應繼續使用足夠時間抗生素,一般抗生素應用時間不應少於1個月。

2.非炎性血栓

(1)外科治療:直接進行靜脈竇血栓摘除術球囊血管成形術及支架置入術等。

(2)內科治療:主要原則是抗凝治療及溶栓治療。但給藥物的途徑劑量、時間、聯合用藥及其對血流再通的作用及副作用等尚無統一認識。

①抗凝治療:已普遍應用並公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無論有無出血性梗死都應進行抗凝治療,因為抗凝的療效遠遠大於其引起出血的危險性,有出血性梗死的顱內靜脈血栓患者用抗凝治療效果滿意,抗凝在出血性梗死組並沒有增加顱內出血的危險性。

普通肝素(SH):用量和給藥途徑原則上應根據血栓大小和範圍有無併發顱內出血等綜合考慮。一般首劑靜脈注射3000~5000U,之後2.5萬~5萬U/d持續靜脈滴注1天檢測2次部分凝血激酶時間(PTT)和纖維蛋白原水平。PTT延長2倍但不超過120s療程7~10天常見的併發症為顱內出血及全身出血。Einhaupl等研究報道肝素治療組治療3個月後80%患者恢復,其中1/2恢復正常;對照組僅10%恢復其中5%恢復正常60%有後遺症30%死亡。

低分子肝素(LMWH):能夠抑制凝血過程中的中心環節Xa因子活性對體內、外動、靜脈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對凝血及纖溶系統的影響很小,不需監測PTT出血併發症發生率極低推薦劑量為4.1ku2次/d皮下注射根據神經功能恢復狀態和血流再通情況決定用藥療程一般用7~10天,而後改為華法林(華法令)維持治療。

②溶栓治療:近年來常採用經股靜脈路徑進行選擇性插管能較迅速進入到靜脈竇或顱內靜脈,與經前囟穿刺經額鑽顱或切開穿刺相比具有損傷小、成功率高治療後血管再通率高等優點。神經功能恢復與血流再通相一致。治療前有出血性梗死者,治療後出血範圍未擴大。

溶栓藥物有尿激酶(UK)、鏈激酶(SK)或阿替普酶(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啟用物)。尿激酶(UK)對血栓的特異性溶解作用差溶栓需要時間長(平均71h),用量大(平均614萬U)全身出血性併發症發生率高;阿替普酶(rt-PA)對血栓的特異性高,直接作用於血凝塊避免低纖維蛋白原血癥,全身出血併發症少,溶栓需時間短(平均29h),用量小(平均43mg)但兩者之間的療效和安全性缺乏交叉對照研究。

聯合用藥治療目前文獻報道多采用血管內溶栓合用肝素治療方法,目的在於加強溶栓劑的溶栓效果和減少溶栓劑用量,預防血栓復發。治療方法是在血管內用阿替普酶(rt-PA)溶栓的同時加用LMWH皮下注射直至血流再通或神經功能恢復維持抗凝採用口服華法林(華法令)時間在10周以上。

看了以上的介紹後,大家是不是覺得可以放心啦,其實生病了不要緊,這是防不勝防的,只要接受治療就可以了,要相信現在的醫療,也沒有必要擔心費用的問題,只要治好了就可以了。

標籤: 顱內 血栓 靜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bing/6xx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