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傳統文化 >

回族“古爾邦”和“聖紀節”有何飲食習俗

回族“古爾邦”和“聖紀節”有何飲食習俗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古爾邦節,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裡,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回族“古爾邦”和“聖紀節”有何飲食習俗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唸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遊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

聖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聖紀”。

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面、採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群眾自願來乾的。回民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有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家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回族群眾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對於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託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chuantong/g40d3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