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柳公權 歷事七帝 八十歲仍不肯退休

柳公權 歷事七帝 八十歲仍不肯退休

從漢代開始,官員的退休年齡基本固定在七十歲。當然,這只是一個基數,上下會有浮動,疾病纏身的可以提前告老還鄉,身體硬朗的也可以申請多幹幾年。唐代時,依然遵循七十歲退休的舊制,但是老人為官的現象比較突出。

柳公權 歷事七帝 八十歲仍不肯退休

翻閱唐史,年過七旬仍在效力的官員大有人在,如虞世南幹到八十一歲,令狐德棻幹到八十歲,蘇良嗣幹到八十五歲,張柬之幹到八十二歲,楊崇禮幹到九十多歲,郭子儀幹到八十五歲,等等。前仆後繼,柳公權也幹到了八十多歲。

歷史上,柳公權主要是以書法家的身份聞名於世的。柳公權是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幼聰慧,十二歲便賦詩為文,唐憲宗元和年間中得進士,從此步入仕途,歷事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帝。

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裡,柳公權一帆風順,官至太子少師,顯赫一時。柳公權的成功,主要得益於三點,其一,他寫得一手好字,是當時的書法大家;其二,他品操高尚,是難得的耿直之臣;其三,其兄柳公綽的大力推薦。

自太宗倡導書法取士以來,唐代一大批書法家應運而生,柳公權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柳公權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再學顏真卿,後融會貫通,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尤其是楷書造詣極深,與顏真卿比肩,有“顏筋柳骨”之稱。

書法是塊敲門磚,在幾代皇帝的厚愛下,柳公權在官場上如沐春風,位高祿厚,很多人慕名邀請他撰寫碑文,額外收入也非常可觀。到了宣宗時,柳公權雖年過七旬,仍寶刀未老,進取心不減,後被封為河東郡公,晉升太子少師。

太子少師,在唐代為從二品官階,是東宮大員,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按照唐制,三品以上官員退休後待遇不變,仍可上朝聽政,參與國事。如果此時柳公權急流勇退,必能保住名望富貴,可柳公權倔強地很,非要繼續發揮餘熱。

大中十三年(859年)正月七年級,新年伊始,普天同慶,柳公權率領群臣朝賀,並準備藉機為宣宗上尊號。然而,在如此重大節日,柳公權卻惹出一個天大的亂子,“天子元會,公權稍耄忘,先群臣稱賀,佔奏忽謬”(新舊《唐書》)。

究竟是什麼亂子?《東觀奏記》記述了當時的一些細節,“含元受賀,太子少師柳公權……復為百官首,含元殿廷後遠,自樂懸南步至殿下,力已綿憊,稱賀之後,上尊號‘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公權誤曰:光武和孝”。

這一年,柳公權八十二歲,身體雖然較同齡人還算硬朗,但也是老眼昏花,力不從心了。走了一段長路後,年老氣衰的柳公權兩腿發軟,氣喘吁吁,加之又非常興奮,以至於把宣宗的尊號給說顛倒了三個字,在大喜之日闖了禍。

這個禍,說小不小,足可以上綱上線。若換作別人,估計砍頭都有可能。然而,柳公權一貫忠正,口碑很好,言行謹慎,只是年齡太大了才出現這樣的過失,即便這樣,御史們仍不依不饒,“劾之,奪一季俸”(《舊唐書》)。

一個工齡長達五十餘年的資深高官,因為一時口誤,不僅遭到彈劾,還被罰了三個月俸祿,估計柳公權那張老臉也掛不住了。對柳公權來說,他僅靠給別人撰寫碑文獲得的潤筆費就多的是,三個月俸祿不是問題,關鍵是臉面。

柳公權這次鬧出的亂子,成為群臣茶餘飯後的笑料。之所以會這樣,就因為他賴在朝堂不讓位,以至於引起眾人怨恨,“議者恨其不歸事”(《舊唐書》)。《東觀奏記》也稱,“七十致仕,舊典也,公權不能克遵典禮,老而受辱”。

遭此打擊,柳公權仍佔據高位,絲毫沒有退休的意思,新即位的懿宗覺得他太實在老了,確實不能再工作了,拖延了幾年後,便將其升為太子太保,好言勸慰讓其告老。鹹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享年八十八歲,贈太子太師。

上了年紀,該退休而不退休,說得好聽叫鞠躬盡瘁,說得難聽叫貪戀權位。人老了,凡事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仍賴在官位上,難免會鬧笑話,惹出亂子。早退十年是完人,可惜柳公權英明瞭一輩子,晚年不知進退,自取其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268m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