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北朝佛道雙修的全能人才

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北朝佛道雙修的全能人才

陶弘景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南北朝時期的著名道教學者,道教茅山宗的開創者。他曾在南朝宋、齊、樑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兼宗。他一生似宦非宦,似隱非隱。後人對他議論頗多,譭譽不一。本文擬就其生平事績、著述及思想作全面評述,以撥散雲霧,顯現其廬山面目。

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北朝佛道雙修的全能人才

一、生平事蹟

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樑時期的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幫助修訂《本草經集註》。卒諡貞白先生。南朝齊、樑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閱為務。”(《南史》)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家庭。堯帝陶唐的後代,七世祖陶浚,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後降晉為尚書。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藥性。父陶貞寶,字國重,文武全才。自幼聰明異常,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十五歲著《尋山志》。

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樑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492年,陶弘景36歲,他的好友蕭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隱居於曲山。梁武帝蕭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幾次想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後來,梁武帝無法,只好時常將國家大事寫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請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時常寫信給梁武帝,指點政策。於是,朝廷與曲山間音信不斷,陶弘景雖身在方外,卻儼然成為了朝廷決策人物,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樑三代,經歷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樑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見《陶弘景叢考》齊魯書社 2003年出版)。正是如此才避免瞭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一世而亡的下場。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樑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山東大學王家葵博士通過考證認為,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云:“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王博士認為這是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據宋賈嵩《華陽隱居內傳》記載,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種,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現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誥》、《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本草集註》、《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曆》、《華陽陶隱居集》等。如此看來,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南史》、《梁書》均謂陶弘景以"父為妾所害",故"終身不娶"。又謂其敬重佛法,"曾夢佛授其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乃詣鄖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二、思想概述

陶弘景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主觀上固然是為了修道登仙、長生不死而研究服食、煉養等方技,但在客觀上他對醫藥學、冶煉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均有卓越貢獻。在宗教信仰方面,他既虔誠信仰神仙道教,也信仰佛教。在宗教理論上既宗葛洪金丹道及楊羲、許謐《上清經》,同時也援佛人道,雜有佛教觀點。

關於宇宙本原問題,他雖標榜以。《老子》為本,但卻不同於道家哲學思想。《真誥·甄命授》雲:"道者混然,是生元氣,元氣成,然後有太極。太極則天地之父母,道之奧也。"認為"元氣"是"道"的產物,"道"是宇宙的本原,是超自然物質的精神性本原體。《道德經》雲:"道法自然"。《太平經》中說"道"與"元氣"同在,二者不離,魏晉道士所著《西升經》也還說"自然者,道之根也",而陶弘景則認為"道"生"元氣",是宇宙萬物之始。

陶弘景佛道雙修,在茅山道觀中建佛道二堂,隔日朝禮。唐釋法琳《辨正論》卷六《內異方同制旨》雲:茅山道士沖和子與陶弘景,"常以敬重佛法為業,但逢眾僧,莫不禮拜;巖穴之內,悉安佛像。自率門徒受學之士,朝夕懺悔,恆讀佛經"。《梁書·陶弘景傳》雲:"(陶弘景)曾鄖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陶貞白集》附錄《瘞劍履石室磚銘》雲:"華陽隱居幽館,勝力菩薩捨身。釋迦佛 陀弟子,太上道君之臣。行大乘之六度,修上清之三真"。《南史·陶弘景傳》亦載陶歿前遺囑:"因所著舊衣,上加生戒裙及臂衣襪冠巾法服,左肘錄鈐,右肘藥鈐,佩符絡左腋下。繞腰穿環結於前,釵符於髻上。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明器有車馬,道人(佛教徒)道士(道教徒),並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正是表示佛道雙修之意。

在南北朝,曾發生佛道相爭,留下的文獻史料,佛教有《弘明集》和《廣弘明集》,道教有顧歡《夷夏論》、張頤《門論》、齊道士《三破論》、王浮《老子化胡經》等。而陶弘景對兩教則採取雙修、融合的態度。《正統道藏》"善"帙《華陽陶隱居集》中有《答朝士訪仙佛兩法體相書》,認為佛道所探索的都是形神生死問題。他說:"今且談其正體,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佛教解脫之道,求神與形離,園應寂滅,"形盡而神不滅",認為人生之痛皆因"以形累神",以致陷入輪迴,欲超脫輪迴,則形體必當永滅,而精神得以"常樂永淨"。而道教以"舉形升虛"為上,形神相依,長生不死,入於神仙境界。陶弘景認為:"人之所貴者,蓋貴在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見《養性延命錄》)。故陶弘景主形神雙修,養性與練形並重。《答朝士訪仙佛兩法體相書》還說:"仙 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當埏植以為器 之時,是土而異於土,雖燥未燒,遭溼猶壞, 燒而未熟,不久尚毀。火力既足,表理堅固, 河山可盡,此形無滅。暇令為仙者,以藥石煉 其形,以精靈螢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 解其纏。合法共通,無礙無滯。欲合則乘雲駕 龍,欲離則尸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 亡,於是各隨所業,修道進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足見陶弘景在宗教 思想方面是主張儒、釋、道"合法共通",但 在三者之中,又以"仙"為首。

將陶弘景的形神論與樑代範縝《神滅論》(全文載《梁書》卷四十八《範縝傳》)的 "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的思想相對照比較,則顯然是相對立的兩家。

陶弘景在宗教教義方面,援佛人道之處亦較多,如《真誥·甄命授》中仙真教戒與佛經有關內容亟相類似,《真誥·協昌期》、《真誥·闡幽微》又有酆都鬼神、宮府、陰司之紀事及人死進入六天宮事等,以此將輪迴報應、地獄託生之教義引入道教。《朱子語錄》謂其 "竊"佛經之說,即指此。

三、結語

陶弘景一生經歷了南朝宋、齊、樑三個朝代,他結好於劉宋宗室,與齊高帝、武帝卻不甚融洽,對蕭衍滅齊執政則忠心擁戴。他的政治生涯並不順利,一生未作大官,悒悒不得志。在學術方面,他對醫藥學、冶煉、歷算、兵法、書法等多方面均造詣較深,可算是南朝一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對我國醫藥學、冶煉學、天文學的發展均作了有益的質獻。他對儒、釋、道三家文籍,均博覽兼通,主張三教融合。他對闡揚道教,尤付精力,繼承《上清》經法,開創茅山宗,是南朝道教中最有影響的人物,對後世道教的發展,影響亦較深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3dn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