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朱元璋的愛子差點與朱棣平分天下卻靠喝茶保命

朱元璋的愛子差點與朱棣平分天下卻靠喝茶保命

明代寫茶的書很多,起碼有五十餘種。但其實,有真知灼見的卻鳳毛麟角。朱權的《茶譜》,算是少有的經典之作了。但是這本《茶譜》的作者既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高僧大德。出人意料,他竟然是根正苗紅的皇親國戚。朱權能文善武,可謂一位奇才。曾與蒙古騎兵對陣,也做過“朝廷反叛”。最終,卻以“茶人”身份終老林泉。大明朝的“花美男”《明史》記載,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受封寧王,三年後到大寧上任。換句話說,朱權從16歲開始就負責起了大明朝北方的軍事防務。如此軍事要地交給他掌管,也可見朱元璋對其信任程度。寧王朱權,確實不同一般的紈袴膏粱。焦竑《國朝獻徵錄》記載他:

朱元璋的愛子差點與朱棣平分天下卻靠喝茶保命

“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鬚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稱大明奇士,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

可以想象,朱權放在今天絕對算是韓劇中“花美男”的角色。不僅家世顯赫、長得好看還有才學。這倒不是一家之言,《藩獻記》、《醫統》都有類似記載。怪不得他自己要自稱“大明奇士”了。

但朱權這時還沒有研習茶學,倒是展現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明史·朱權傳》記載,他統領軍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由於手握重兵,朱權一時間風光無限。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寧王朱權,成了朝廷與燕王都想爭取的物件。

險些平分天下

朝廷生怕寧王幫助燕王,於是準備先行削藩。這件事,引起了寧王朱權的不滿。之後,燕王朱棣則採取了軟硬兼施的策略。最終,寧王朱權被迫加入燕王朱棣的陣營。一方面,寧王手下的大軍皆歸燕軍戰鬥序列。另一方面,寧王朱權也成了燕王朱棣的好幫手。可以說,燕王朱棣既解除了後顧之憂,又增添了一條膀臂。《明史·朱權傳》記載,朱棣甚至想與朱權事成後“中分天下”。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當燕王朱棣真正登上帝位的時候,寧王朱權卻倒了黴。首先,原來鎮守的北方大寧城是回不去了。永樂元年二月,改封朱權到南昌。而且明確規定,朱權到南昌後待遇一切從簡。甚至,連王府都不必單獨修建。除此之外,朱棣對朱權仍然不放心。派人監視其一舉一動,好在沒有發現什麼蛛絲馬跡。不然,估計寧王朱早就性命不保了。寧王朱權,絕不是簡單的人物。《藩獻記》曾說他“旁通釋老,尤深於史”。熟讀史書的人,怎麼會不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要想活下去,只有將韜光養晦運用到了極致。至此,寧王朱權開始醉心於茶學。

明朝茶學第一人

想當年,寧王朱權曾經是叱吒疆場的英雄。現而今,他搖身一變成了資深茶學專家。朱權的茶學造詣,全都凝聚在了《茶譜》當中。這本書,分為《品茶》、《收茶》、《點茶》、《薰香茶法》、《茶爐》、《茶灶》、《茶磨》、《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煎湯法》、《品水》共十六個部分。書中的每個環節,都寫得十分清晰明瞭。若不是茶界行家裡手,是絕難有如此清晰的論述。

通讀《茶譜》我們不難發現,朱權擅長的竟然還是宋代的點茶古法。《茶譜》中記載:

“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於瓶而炊之。然後碾茶為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匕於巨甌。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末不浮,乃成雲頭雨腳。分之啜甌,置之竹架,童子捧獻於前。”可以看出,朱權對於百餘年前的“宋代點茶法”可謂駕輕就熟。要知道,他的父皇朱元璋對於茶業極力倡導的可是“廢團改散”。簡而言之,就是廢除團茶提倡散茶。進一步說,就是拋棄宋代點茶法。從這點來說,朱權與明太祖的精神可算是背道而馳。

可以推斷,明代初年飲茶方式也有分層的現象。散茶流行於民間,而團茶則仍流行於上流社會。老百姓用“撮泡茶”,而像朱權這樣的貴族則還是喜愛“點茶法”。由於“廢團改散”的茶業政策,執行的堅決而徹底。以至於,到了明代中晚期已經沒有茶學著作再去提及“點茶法”了。也就是說,朱權可能算是明代精通“點茶法”的最後一批茶人

不僅是具體飲茶手法,朱權對於中國茶文化精神層面的提升也頗有建樹。他提倡,喝茶應該有一整套的流程。主人怎樣泡茶,童子怎樣獻茶,客人怎樣喝茶都有一定之規。甚至於,每個環節間的對話都有具體規定。他曾盛讚:

“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云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談而永珍驚寒,茶之功大矣!”

固然,茶有這樣那樣的功勞。但對於寧王朱權來說,茶最主要是有保命的功勞。

正是由於醉心於茶學,以至於給外人造成了與世無爭的姿態。因為愛茶,朱權也得以平復政壇上備受摧殘的心靈。可以說,茶對於寧王朱權有著救贖身心的功效。最終,朱權以70歲高齡得以善終。寧王朱權,也是整個大明王朝中最懂茶的皇族成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41x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