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戰國縱橫家張儀是病逝的還是被殺死的呢

戰國縱橫家張儀是病逝的還是被殺死的呢

張儀受笞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基本上與韓信受胯下之辱一樣,屬於成大事者獲得成功前必然經歷過的挫折磨礪。有意思的是張儀官拜秦相之後,竟然修書給當初“教訓”了自己的楚相昭陽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爾城”。

戰國縱橫家張儀是病逝的還是被殺死的呢

意思是:最初我跟隨你,你冤枉我偷玉璧而鞭撻我,如今你要守好你的城池,我要盜你的城。如此公然挑釁,可見身為文人客卿,張儀也是十分記仇的。

其實昭陽失璧,原本只是一場意外,酒席間狂飲忘形之際,拿楚王賞賜的貴重玉璧出來炫耀傳看,人多手雜,一時找不到根本不足為奇。然而他偏偏戴著有色眼鏡看待當時貧賤低微的張儀,認為窮困潦倒之人必然品格低下,覬覦貴重物品,不分青紅皁白就將別人抓起來拷打一頓,企圖屈打成招,險些釀出人命,也難怪張儀生氣。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當時的士大夫階層驕橫傲慢,內心充滿優越感,看不起底層布衣寒士的基本事實,因而後來楚國因張儀的謊言欺騙而一敗塗地,可以說冥冥之中早有前因。

當眾一頓鞭刑,可謂無妄之災。然而幸運的是這一頓皮肉之苦終究還是讓張儀清醒地認識到楚國任用這等傲慢無禮的人為相,可見楚王並非賢明之君,不值得自己侍奉左右,想要出人頭地,必須另投明主,只要自己善於雄辯的舌頭還在,就一定有在亂世中翻身的機會。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張儀受到了秦惠王的賞識,終於得以在政治舞臺上一展抱負,順便為自己報了受辱之仇。

張儀連橫

據《戰國策》記載,張儀本是魏國安邑人氏,他首創的連橫外交戰略,迫受秦惠王賞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在秦惠王執政時期,張儀一度居宰相高位,掌握秦國軍政大權,輔助秦惠王完成了誅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霸業。

關於張儀連橫的事件起因,要從孫臏大破魏軍說起。自魏國戰敗後,國力日漸衰弱,而與此同時,秦國卻逐漸壯大,對其餘六國漸漸形成威脅之勢。六國君王惴惴不安間,有政客主張六國形成軍事同盟,聯合對抗秦國,於是乎,合縱抗秦的戰略聯盟形成。秦國雖強,卻一時也奈何不得。

在這非常時刻,身為秦惠王謀士的張儀提出了自己的連橫謀略,即六國之間雖有共同抗秦的意願,然而他們彼此之間亦有不少矛盾和猜忌,不肯齊心協力。因此,欲瓦解六國聯盟,則必須充分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破壞彼此的信任,拆散他們的合作關係,待他們勢單力孤,則可個個擊破。秦惠王採納了張儀的建議,便把這項工作交予他來執行。

於是,張儀即可開始了自己的外交策略,利用出訪各國的機會,充分施展自己巧石如簧的雄辯口才,先迷惑楚懷王,成功達到了使楚國與齊國斷交的政治目的,而後又施計令其餘諸侯國紛紛倒向秦國,如此一來,六國“合縱”的局面終於被張儀成功打破。

公元前221年,秦朝大軍一舉消滅了六國僅餘的抵抗力量,長達數百年的諸侯割據時代正式結束。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得以建立,中國歷史也由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張儀誑楚

張儀誑楚的故事出自《資治通鑑》第三卷,指秦相張儀為達到瓦解楚國與齊國軍事同盟的政治目的,採用欺騙手段使楚王斷絕了齊國的邦交,從而一舉消滅了楚軍主力的典故。

古往今來,不斷有人猜測,張儀之所以對楚國下此狠手,乃是因為楚國宰相昭陽曾因懷疑張儀盜取和氏之璧,當眾施以鞭刑,張儀懷恨在心的緣故。然而事實究竟是否真是如此呢?從《資治通鑑》中所記載的事件原文來看,不難窺見,楚懷王的短視近利與秦王的雄才偉略形成鮮明對比,因而楚國遭遇慘敗的根本原因是楚懷王的治國方略出了問題,而張儀的花言巧語,不過是抓住了楚懷王好色貪利的性格弱點而已。

原本齊楚之間的軍事同盟是使秦國忌憚,從而不敢輕易對兩國採取軍事行動的保障,而楚懷王居然因為張儀口頭承諾的六百里國土和秦國美女,不加思索就與齊國絕交,甚至聽不進賢臣陳軫的勸諫,這所反應的事實無非亮點:一、楚懷王本身是個傲慢自大、鼠目寸光的昏君,辨不清脣亡齒寒的道理;二、齊楚之間雖為軍事同盟,可彼此相互不信任,並不是牢不可破的戰略聯盟。明確了這兩點,張儀的拆臺妙計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直到後來,張儀回到秦國,矢口否認向楚國敬獻六百里國土的承諾,楚懷王才如夢初醒,明白自己中了張儀的詭計。盛怒之下,楚懷王傾全國之力舉兵伐秦,卻被早有準備的秦軍殺得大敗而歸,致使楚軍元氣大傷,楚國屈辱割地求和,從此再無力量與秦國抗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7dm36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