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簡介 陳壽與史書《三國志》

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簡介 陳壽與史書《三國志》

陳壽簡介:陳壽,233年(蜀漢建興十一年)出生於安漢縣城(今南充市順慶區)內,297年(西晉元康七年)卒,終年65歲。

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簡介 陳壽與史書《三國志》

陳壽出生時,正是魏、蜀、吳三國鼎立對峙,戰爭頻仍之際,還在他出生之前,父親即已投入到軍旅之中,後來逐漸做到了高階統兵將領馬謖的參軍。因街亭之戰其父便退出了行伍,回到安漢老家。

陳壽自幼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母十分重視把他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因此,不惜花費家資,特地於治西果山腳為他修建了讀書之所“萬卷樓”,並聘請了當地名儒擔任塾師。

他不辜負雙親的殷殷重望,尊師重道,勤學不輟,好問善思,學業不斷精進。大致在238—257年(後主延熙中後期),他以其淳樸敦厚的品行和優秀的學業,告別父老,來到當時的蜀漢首都成都,進入全國最高學府太學學習。其時,名士秦宓的高腳弟子、蜀中大儒,西充國縣人譙周,在成都擔任蜀漢中央的典學從事,並親自為太學生傳道授業。譙周自然也就是陳壽的老師了。

在太學裡,陳壽勤奮研治先秦儒家經典《尚書》和《春秋三傳》,學習先代名主賢君的治民興國之道。他尤其銳意於現代史,不厭其煩地精讀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並旁及於先秦以來的各種典籍,常至夜闌人靜仍獨對孤燈,端坐在學堂裡。譙周十分器重這位弟子,故常常不辭疲睏伴他夜讀,因材施教,答疑解惑。陳壽聰警敏識,凡讀書不論如何艱深,都能過目而明瞭其巨集旨要意,且擅長撰著,作文內容實在而文辭富豔。因此,他備受太學師生嘉贊,被喻為孔門七十二賢中工於文學的了遊、子夏。

在太學完成了學業以後,陳壽開始進入了他的仕宦生涯。延熙末,他應命擔任衛將軍(屬第二品,位次於三司)姜維的主簿,典領文書,辦理日常軍務。之後,他又先後調任蜀漢中央圖書館東觀任祕書郎,和侍從皇帝、傳達詔命的顯職黃門散騎侍郎。

陳壽作黃門散騎侍郎時,正值蜀漢國力日削,北邊曹魏強兵逼壓的危急之秋。而後主終日荒嬉,不預朝政,宦官黃皓藉機專擅威權,蜀漢政治陷入空前混亂之中。劉禪的弟弟劉永,對黃皓專政十分不滿,劉禪竟然聽信閹堅讒言,把劉永逐出朝廷,遷到地方做官,並不讓他回都城。大將軍姜維見黃皓大樹朋黨,權勢熏天,曾建議劉禪除掉黃皓以保長治久安,而劉禪根本聽不進去。黃皓因此更加仇恨姜維。陳壽也因不願趨附而仕途受挫。

正當陳壽仕途遇挫之際,他的父親去世了。在辦理喪事期間因極度悲傷和操勞過度,他也病處臥床不起。不得已,只好讓侍婢為自己調製藥丸。誰知此事為鄉里所知,世人譏貶他觸犯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清規戒律。就這樣,陳壽再度遭到沉滯,累年不得升遷。

263年,司馬昭分兵三路大舉攻蜀,此時蜀軍已無抵禦之功,最後不得不投降稱臣於曹魏。264年,蜀漢滅亡。向來憂國如家的陳壽便返歸故里,深居於萬卷樓,把亡父之奄,黜廢之怨、滅國之痛,深深埋進書山,沉入墨海......就這樣,陳壽在安漢老家度過了近十年的寒窗生活

265年,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而自立,建立西晉王朝,改年號為泰始。晉武帝司馬炎為了實現消滅孫吳,統一全國的巨集大目標,於是廣泛網羅人才,敘用魏、蜀遺臣及先輩子弟的措施。268年(泰始四年)仲春,晉武帝在華林園與群臣宴會,席間,晉武帝讓大家薦賢舉才。群臣中有一位領武陵太守的襄陽人叫羅憲,早年與陳壽同為蜀漢太學學友,也很富有才德。羅憲極言陳壽等人學行,盛推宜加敘用。晉武帝當即下詔,命陳壽等速入京洛。

陳壽進京後被授佐著作郎職,同時兼領了巴西郡負責品評選撥人才的中正官。中書令關內侯和嶠奏請晉武帝把編定蜀漢丞相諸葛亮故事的重任交給了陳壽。不久,陳壽受命出補平陽(今山西臨汾西)侯相(相當於縣令)。在平陽期間,正值西晉中央大力督勸重農興利之時,陳壽一面勤謹於政務,一面擠出餘暇閒空繼續編定《諸葛氏集》。歷經數年,一部為篇二十四,“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安”的《諸葛亮集》編成了。這部書把諸葛亮生前安民強國,治軍振武的成功經驗,全面地整理和儲存了下來。273年(泰始十年)二月一日,陳壽自平陽回京奏呈此書,晉武帝看後大加讚賞,下詔受予著作郎職(晉代稱大著作)。之後,陳壽由平陽調回京都洛陽,並繼續擔任巴西郡的中正官。

陳壽為蜀人,歷來十分重視巨集揚鄉邦優秀文化遺產,《益部耆舊傳》的撰著,即是具體的反映。該書記載了上起先漢,下終晉世,前後三、四百年間益部名人數百人。這部書不僅受到當朝皇帝司馬炎和文士們的嘉贊,而且對後世產生過較大的影響。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獻之,竟不辭勞筆曾將長達十卷的《益部耆舊傳》手書一過,當作珍物贈與友人。由此足見世人對該書的看重。著名地方史專家東晉人常璩不僅盛譽該書可與《史記》、《漢書》媲美,而且著《華陽國志》時多取法取材於此。其後常寬著《續益部耆舊傳》也沿襲其體系。後來,裴松之注《三國志》、酈道元作《水經注》、徐堅輯《初學記》以及宋編《太平御覽》,等等,都曾大量徵引該書以注補舊史之闕,或增廣舊聞軼事。可惜的是此書於宋以後便亡佚了。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中國曆經漢末以來百餘年的分裂,重歸統一。為了政治上的需要,陳壽便現無旁貸地擔當起了研究和撰著三國史的重任。他不捨晝夜地大量蒐集整理三國時期的檔案文獻,四出訪問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民間傳聞歌謠,踏訪三國名人遺蹟,考核舊史所達人物姓氏年裡、官爵行事,開始進行一部傳大的歷史鉅著《三國志》的撰著工作。歷經十年艱辛,大致在太康十年之前,才基本完成。這部書共有六十五卷,外《敘錄》一卷(已佚),總計近37萬字,簡明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之後,陳壽又進行了修訂補正,直到病死洛陽炎止。因此,可以說,《三國志》的撰寫成功,前後歷時近二十年,在陳壽壽六十五個春秋的生命途程中,他把三分之一的心血都傾注到了這部不巧之作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envx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