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陳壽的《三國志》為何不寫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陳壽的《三國志》為何不寫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三國演義》的故事一向有“七實三虛”的說法,就是說大部分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則出於藝術虛構。就拿“七擒七縱”來說吧,這是說諸葛亮南征時七次捉住了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又七次釋放了他,終於安定了蜀漢的西南後方。這是三國中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

陳壽的《三國志》為何不寫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曾經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去過的人,會發現那裡有很多以“諸葛”、“孔明”命名的地名,如“孔明山”,“孔明塔”,“諸葛營”,“祭風臺”,“祭鑼洞”等等幾乎遍佈雲貴川一帶,有關諸葛亮的故事還流傳著很多,一直到他們的衣食住行,生活習俗,節日禮儀,都能看到諸葛亮的影響。

比如傣家傳說諸葛亮率兵南征到瀾滄江時,殺了貪婪的漢官,送來谷種教他們打穀舂米,用牛犁地,臨走時還把自己的帽子贈給傣人。後來傣人遇上可怕的瘴氣,便遵照諸葛亮在這頂帽子的綢帶上寫下的“想命長,水沖涼;草蓋樓,住高房”的囑咐,按照帽子的形狀蓋起了竹樓,並且堅持用涼水洗澡。這種傣家的竹樓就叫做“孔明老爹的帽子”。又如基諾族關於他們的起源就有這樣一種說法,說他們的祖先是諸葛亮南征軍隊的一部,因為途中貪睡,掉了隊,趕上大部隊後,諸葛亮軍法如山,不再收留他們,但賜給他們茶籽,讓他們種茶為生。基諾山就是今天中外聞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他們衣服上繡的八卦圖案叫做“孔明印”。甚至男子留的三綹頭髮,中間一綹還是紀念諸葛武侯的。

其他如景頗族傳說他們的各種制度是諸葛亮制訂的,彝族、苗族也都認為諸葛亮傳授給他們許多生產技術。很多少數民族戲曲也有大量的三國戲目,尤其是孔明戲,象《三氣周瑜》,《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此外,象傣人的熱氣球燈叫“孔明燈”,西南很多少數民族使用的銅鼓叫做“孔明鼓”。祭神時有的要設“孔明天子”的牌位,有的要高呼“孔明先生”的名字,還說火把節也來源於歡迎孔明大軍的儀式,潑水節自然和諸葛亮“水沖涼”的囑咐有關了。正因為諸葛孔明在那裡有這樣崇高的威望,近代西方傳教士去佤族傳教時,還得編造出“耶穌是孔明的弟弟”之類的故事來,這也是一種“中為洋用”吧!

當然,關於這些習俗的來源,還有其他的一些說法。諸葛亮的故事很久以來就在西南少數民族中深入人心,以至明朝一位詩人在寫了一首詩感慨:“孟獲生擒雍豈平,永昌南下一屯營。棘人也解前朝事,立向斜陽說孔明。”(李元陽《萬曆雲南通志·地理志》永昌軍民府“古蹟”條錄曹迂《詠諸葛營詩》)一個統治者,征服者,在兩千年後還能受到不同民族這樣深切的感念和崇敬,古今中外恐怕還很難找出第二個來。既然有這麼多的遺蹟影響,我看未必是空穴來風,“七擒七縱”的事,總會是會有些根據的吧?

陳壽的史書《三國志》中的確沒有提到孟獲,但並不是陳壽沒寫事情就是假的,這很可能與當時作者的立場和這作環境有關,看其他史書,如習鑿齒《漢晉春秋》,常璩《華陽國志》等書中卻有對孟獲“七縱七擒”的記載,應該說《三國演義》的描述是“事出有因”的,至於是不是小說裡寫得那樣曲折生動,當然是另外的事了。諸葛亮生前死後受到西南地區各民族愛戴尊崇,《三國志》裡也有記述,說諸葛亮死時“黎庶追思,以為口實”,“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數十年後、”樑、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enxp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