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歷史上的包拯廉潔公正到什麼程度?六親不認

歷史上的包拯廉潔公正到什麼程度?六親不認

南宋思想家朱熹與學生談論“交際之道”時,講了包拯的一個故事,說包拯年輕時,曾與一李姓同學就讀於家鄉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某僧舍,每次從家裡往返僧舍,必須經過一富翁家。包拯與李生品學兼優,前途無量,都是集優股,富翁很想親近他們。某日,當他們路過時,富翁邀請他倆進屋作客,包拯和李生委婉拒絕了。過了一段時間,富翁又特備酒宴,熱情邀請他們去家裡吃飯。李生礙於情面,打算接受邀請,包拯卻厲聲說:“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朱子語類》)

歷史上的包拯廉潔公正到什麼程度?六親不認

包拯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注意小節,與富翁吃吃喝喝,稱兄道弟,那麼將來萬一學有所成,回鄉做官,這些人情債難道不會影響公正嗎?人家在工程招標時要求關照一下,在官司纏身時要求放他一馬,怎麼辦呢?於是,又一次拒絕了富翁的盛情。事也湊巧,多年以後,包拯果真被朝廷安排回鄉,出任廬州知州,因為以前沒欠人情債,故斷案執法,皆能公正無私,留下千古美名。

包拯為人做官,一貫嚴格自律,既不傍大款,更不攀權貴。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42歲的包拯出任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知州。端州產硯,中國四大名硯,端硯尤以石質優良,雕刻精美居首,被朝廷欽定為貢品。那些附庸風雅的權貴,均以能得到端硯為榮。

因此,在端州任職的官員,似乎找到了一條升官的捷徑,紛紛打著納貢的幌子,以多出數十倍的數目徵收,假公營私,拿著公家的東西去結交打點。然而,包拯到端州任職後,首先想到的是減輕農民負擔,有權不用,自斷這條升官捷徑,悉數減去多餘的征斂,僅只徵收進貢的數目,領導也好,故交也好,批條子也好,打招呼也好,一概不理。他還在端州府的牆壁上寫下《書端州郡齋壁》一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他認為做官當除貪慾,謀正道,以做清官為榮,以做貪官為恥,這就是他的人生觀和榮辱觀。於是,包拯當了三年州長,“歲滿不持一硯歸”。

包拯不會種花,只會栽刺。他與張堯佐是一對冤家,張堯佐是外戚,其侄女張貴妃倍受宋仁宗寵幸,因此官運亨通。開始,張堯佐被任命為三司使,包拯向宋仁宗說,像張堯佐這樣的人,連做小官都不合格,遑論三司使這種朝廷大臣,表示反對;幾年後,在張貴妃的軟磨硬泡下,宋仁宗提出任張堯佐為節度使,再後來又提出任他為宣徽使。包拯認為這樣的提拔速度太快,不符合幹部升遷制度,以“不可驟升”為理由,前後七次上書彈劾張堯佐,甚至在朝堂之上當面頂撞宋仁宗,硬是在身單力薄的情況下,讓張堯佐的升遷受阻。

包拯最重官員操守,最恨以權謀私。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他出任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當時,三司使張方平利用手中的權力,廉價套購某商人的住宅,從中漁利。包拯認為,三司使是朝廷最高財政官員,非廉潔之士不能勝任,張方平巧取豪奪,不適合擔任這麼重要的職務,因此,包拯上書彈劾張方平,致使張方平隨即被罷。

包拯就是這樣,做官行事,只論是非,不論利害,只論榮辱,不論得失。他端方亮直,不虛情假意,不隨聲附和。他的心裡只有朝廷綱紀和百姓冷暖,不想因交往而影響公正,那些門生故吏和親朋好友,誰也別想通過他撈到任何好處,所以,“故人、親黨皆絕之”,大家紛紛離他而去。在人情關係的力量遠遠勝過綱紀國法的官場,包拯形影相弔,門可羅雀,顯得那麼孤立。然而,孤獨一生的他,卻一直是那些貪官汙吏眼中的煞星,《宋史•包拯傳》說:“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是啊,這樣一個鐵面無私而又六親不認的人,叫人如何不害怕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nn3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