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鄭成功為何兵敗江寧 不進攻坐等對方投降

鄭成功為何兵敗江寧 不進攻坐等對方投降

幕府山攻防作戰示意圖

鄭成功為何兵敗江寧 不進攻坐等對方投降

明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被定為陪都,保留有一整套文官體系,是南方的政治中心。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佔領南京,將明朝的“南京應天府”改名為“江寧府”。鄭成功在東南沿海高舉抗清義旗多年,若能拿下江寧,其在漢人中的號召力將是不可估量的。可惜鄭成功敗了,敗得很慘,差點就全軍覆沒。正因如此,他充分意識到了自己的陸戰之短,水戰之長,決定前往臺灣島建立根據地。

我們慶幸,江寧之役從側面促成了這位抗擊荷蘭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但我們也想問,究竟鄭成功為何會兵敗江寧?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他的失敗?

鎖定南京

父降清 子抗清

鄭成功要攻江寧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李自成率大順軍西撤,而明朝的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大清、大順和弘光政權三足鼎立。清軍鞏固京師之後,揮師西北消滅了李自成的大順軍,接著就攻佔南京結束了弘光政權。但南明方面的抗清活動並未結束。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以福建沿海的金門、廈門兩個島嶼為基地,高舉抗清義旗,直接威脅著東南一帶的清朝海防。清軍的水師力量薄弱,無法與鄭軍抗衡,令清廷頭疼不已。

1645年,清軍佔領南京後,鄭芝龍等人在福州擁立唐王即位,被封南安侯。但鄭芝龍見清朝勢大,便想改換門庭,遂前往福州歸降清廷。

鄭成功苦勸父親不要輕信清朝的許諾,但鄭芝龍一意孤行。抵達福州後,鄭芝龍與清廷使者相談甚歡。誰知三天之後,清軍突然半夜拔營而起,返回北京,鄭芝龍也被裹挾前往。此後一直被清廷軟禁看管在北京。鄭成功兵敗南京之後,鄭芝龍也被清廷殺掉了。

鄭成功,鄭芝龍長子,幼年時期一直生活在日本平戶,母親田川氏是日本人。7歲時被父親接回故鄉居住。15歲就以優異成績考取南安生員,19歲赴福州鄉試,21歲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南京太學讀書,拜名儒錢謙益為師。鄭芝龍降清後,大批部將相繼投降,但鄭氏集團之中仍有不少將領率領義軍堅持抗清。其中,鄭成功尤為堅決。他的軍隊也成為反清復明最具實力的一股力量。

鄭成功利用海上優勢頻繁進攻清軍沿海防守薄弱的據點,多次得手。1648年攻克同安,1649年佔領雲霄(今屬福建),1652年圍攻漳州,1654年再攻漳州,1655年攻佔舟山,1656年攻克廣東揭陽、普寧、澄海(今汕頭市澄海區)、閩安鎮(今福州市馬尾區)等地。閩、浙、粵三省海域都成了他的勢力範圍。

在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鄭成功不再滿足於對大陸沿海淺近縱深地區的爭奪,他很快就將戰略目標鎖定為江寧。

若能拿下江寧,其在懷著故國之思的廣大漢人中的號召力將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控制江寧即等於控制了江南富庶之地,可以為反清事業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同時也切斷了江南對北方清政府錢糧賦稅的供應,削弱其經濟基礎。鄭成功的計劃是,佔領江寧,恢復東南半壁江山;而後,再揮師北伐,直搗幽燕。

出發

五月十三

逼近

五月十四至七月初十

300多年前,長江入海口在今天的江陰附近,南京城到長江入海口的距離也比現今近很多。從海上來的船隊可直逼江寧,這就能充分發揮鄭成功水上作戰的優勢。

三“探”長江

南明政權展開海上游擊戰

鄭成功發起江寧戰役前,南明政權已有過攻入長江的嘗試,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順治十一年(1654年),南明定西侯張名振、監軍張煌言曾三次率軍攻入長江口。一月,南明軍乘船溯江而上,到達鎮江附近的瓜洲、金山等。四月,南明軍再次入長江,直至鎮江、儀真(今江蘇儀徵),離江寧更近了一步。十二月,張名振等人率船400餘艘一直抵達江寧城北的燕子磯一帶。清軍早有防備,一番激戰後,明軍退回崇明島。三“探”長江雖然並未取得大的戰果,但南明方面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海上游擊戰,令清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不利態勢,無可奈何。

為鞏固江寧等地防務,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將儲藏在江寧倉庫中的“殺手鐗”武器——紅衣大炮搬出來安放到鎮江的炮臺。清廷還沒有料到,一次更大規模的長江戰役即將來臨。

出師不利

鄭成功船隊溺死八千人

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集中主力在雲貴一帶圍剿南明永曆政權,東南一帶防守較為空虛。鄭成功料想江寧防禦薄弱,決定利用這一有利戰機,全力進攻江寧,並於八月率船隊由舟山北上。

然而,鄭成功的船隊長期活動於福建海域,對浙江海域並不熟悉,再加上天有不測風雲,船隊航行至羊山(今浙江舟山大洋山島)海域時,遭到颱風襲擊。

從八月初九至十一,狂風暴雨一直沒有停歇。

面對陌生的海域和未能預料的颱風,鄭成功的船隊一下子陷入了絕境。艦船在巨大的風浪中不堪一擊,有的直接葬身魚腹,有的四散漂流,有的則在大陸海岸擱淺。鄭軍官兵和家眷傷亡慘重,僅溺水而死的就有8000餘人,其中甚至還有鄭成功的妃嬪和3個兒子。

這次猛烈的颱風阻止了鄭成功北上的步伐,也暫時化解了清軍面臨的危局。

再次北上

基本消滅了清軍海上力量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十三,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從浙江沿海出發北上。此時,鄭軍共有大小艦船3000餘艘,兵馬10餘萬。他首先攻佔定海(今浙江舟山),全殲了清軍定海水師,焚燬船隻100餘艘,基本消滅了清軍的海上力量,也解除了進軍長江的後顧之憂。

五月十九,鄭軍抵達吳淞口,鄭成功派人祕密聯絡守衛此地的清朝蘇鬆提督(相當於軍分割槽司令)馬逢知。馬逢知一直對清廷心懷不滿,主要是因為清軍的軍制問題。清軍主要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兩個系統。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是清朝皇帝們最為信任的嫡系部隊。綠營又稱“綠旗”,清初時大多由原明朝降軍改編而來。綠營的人數雖然遠超過八旗,但得不到滿清政府的真正信任。因此,在武器裝備、軍餉待遇、軍官升遷等方面都不如八旗軍。因此馬逢知作戰時消極怠工,只求儲存實力。

六月七年級,鄭成功到達長江江陰水域,清軍緊閉城門,不敢出戰。鄭成功越過江陰溯江而上。六月十六攻下瓜洲,六月廿二鎮江知府戴可進開城投降。鄭成功大軍順利打開了通往江寧城的鎖鑰。

對峙

七月初十至七月廿二

攻佔鎮江之後,鄭成功的部將甘輝建議立刻派兵從陸路抄近道日夜兼程直取江寧。當時清軍剛剛大敗,士氣低落,江寧“城大兵單”,是進攻的最佳時機。但鄭成功卻認為江寧早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對甘輝的建議不以為然,堅持以艦隊為核心,穩紮穩打逐步推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o6wr2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