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霍去病痛擊匈奴靠的是這三樣武器

霍去病痛擊匈奴靠的是這三樣武器

中華自夏朝出現軍隊以來,最開始作戰是以戰車為主。每輛戰車由兩到四匹馬牽引,車上配三名甲士,居中者駕車,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持戈,車下配備若干步兵。春秋末期,戰爭異常頻繁。車兵地位下降,步兵成為主力兵種,此時騎兵開始出現,但是中原馬匹稀缺,騎兵發展非常緩慢。秦朝制訂了《廄苑律》,漢朝鼓勵民間養馬,同時還在西北地區飼養馬匹,騎兵這時才大量投入戰場

霍去病痛擊匈奴靠的是這三樣武器

中原政權在於北方遊牧民族的爭鋒中,常常在野戰上吃虧。遊牧民族長於馬背,騎兵對於步兵具有天然的優勢。漢初漢高祖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迎戰匈奴冒頓單于,兵敗平城,在白登山上被困長達七日之久。脫困後,劉邦自知步兵難以同騎兵抗衡,只能採取“和親”的妥協政策。

給步兵再加兩條腿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經歷了“文景之治”,國庫充盈,人民富足。劉徹立志要富國強兵,開始大舉訓練騎兵,決心要改變對匈奴弱勢的局面。

為了加強邊防建設,漢武帝往邊境遷徙了大量居民,建設城邑,同時還在邊郡設定馬苑,引進西域優良品種大量繁殖,官馬數量最多時可達45萬。這些軍馬為漢武帝大規模建設騎兵團提供了可能,因此漢武帝建立了北軍八校尉,其中四校尉都是為騎兵而置。

解決了部隊機動能力問題後,接下來就要提升戰鬥力。匈奴就是長在馬背上的民族,縱馬騎射易如反掌。一個成年的匈奴男子如果不是一名合格的騎士,在草原上將無立足之地。

對於漢人來說,騎馬射箭是參軍入伍後才開始的,自然不能和從小就刀尖舔血的匈奴武士相比。匈奴騎兵作戰雖然沒有什麼戰法可循,但他們在草原上來無影去無蹤,常常從側面偷襲漢軍,如果漢軍陣型散亂便持彎刀殺入陣內;如果不能得逞,便迅速退卻伺機而動。

古代狙擊槍——漢弩

不能力取就只能智取,漢武帝為增加財政收入,採納了桑弘羊的建議將鹽鐵收歸官辦,全國設有49處冶鐵基地。官辦鹽鐵的好處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鄭州古滎鎮就發現了西漢時期橢圓形豎煉爐,這種高爐不僅能擴大爐內容積,還能夠解決煉爐中心溫度低於四周的弊端。歐洲直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這種高爐,足以見得西漢時期冶鐵技術的高超。在西漢中後期,除了熔鐵爐、鍊鐵爐外,還出現了反射爐和炒鋼爐,冶鐵工藝水平的提升使得鋼鐵質量和品種不斷增加,大大促進了武器工業的發展。漢武帝時期的裝備已經開始由青銅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有了鋼鐵就能夠研製殺傷性武器,依靠裝備優勢彌補體能劣勢。

繼“秦弓”後,漢民族在武器上領先世界的第二項創造“漢弩”也在這個時候定型。漢弩種類主要為擘張弩、蹶張弩、大黃弩及各種弩砲。

其中臂張弩與蹶張弩是手持弩,弩力一般不超過九石,大黃弩是漆成黃色的特製強弩,弩力皆在十石(合300kg)以上,最高可至四十石(1200kg)。

漢武帝還選拔善射著任射聲校尉,專門狙殺敵軍將領,李廣就曾使用大黃弩遠距離狙殺多名匈奴將領,成功擊退來犯之敵。漢弩相比於匈奴的弓箭,不僅威力更強。

而且還配有望山(瞄星)和懸刀(扳機)可以實現待機而發。同時漢軍還配備一種連弩車的裝備,使用時需要藉助絞機,可以同時發射多隻弩箭,威力相當驚人。

戰刀的鼻祖——漢刀

遠距離攻擊有了漢弩,近距離殺傷就要靠漢刀了。漢刀雖然沒有唐刀出名,卻是中國戰刀的鼻祖,又叫做“環首刀”或“環柄刀”,顧名思義就是刀首被做成扁圓的環狀。漢刀大多為單手刀,刀身很長,河南洛陽出土的漢刀最長可達114釐米。漢刀的特點是直身、斜鋒和因為主要用於馬上砍殺,所以也沒有刀格。因為冶鐵技術落後,匈奴的彎刀在長度和質量上遠不如漢刀,所以在近戰砍殺中,漢軍往往能佔據上風。進攻武器有了提升,防禦護甲也要同步提高。漢軍騎兵當時已經普遍裝備鐵甲,徐州西漢楚王陵就出土過上萬片炒鋼工藝製作的鐵甲殘片,而匈奴人還大量使用魚骨、獸骨磨製的箭頭,根本無法洞穿漢軍盔甲。

遠戰射不穿漢軍盔甲,近戰敵不過漢軍長刀,所以在後期漢軍經常能以少勝多。例如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就能抵抗8萬匈奴騎兵,達八天之久。

幾乎每次都能擊退匈奴的進攻,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寡敵眾的奇蹟。這一方面是李陵的軍事才能過人,最重要的還是李陵攜帶了50萬隻箭發揮了大作用。

最後李陵被匈奴軍圍困在山谷中,李陵徘徊嘆息說:“再給我們每人十枝箭,就能支援到邊界。”可見當時漢軍武器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之重要。

漢朝對匈奴的勝利,並非騎兵部隊的勝利,而是國力和兵器上的勝利。但後來隨著鐵器以及冶煉技術慢慢傳入遊牧民族,中原也逐漸喪失了兵器上的優勢。

尤其是唐朝失去河西、宋朝失去靈州後,中原喪失了重要的馬匹來源,從此無力建立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在與遊牧民族的對戰中多處劣勢地位,這種局面一直到明代成祖朱棣大力發展火器部隊神機營後才被徹底打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pz9lk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