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明朝開國李善長 為什麼辭職最早卻死得最慘

明朝開國李善長 為什麼辭職最早卻死得最慘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明史·李善長傳》)李善長被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在朱元璋加封的開國六大國公中,“善長位第一”,統兵征戰的徐達次之。而與李善長一樣為朱皇帝造反稱帝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且決勝千里的劉伯溫,只得了一個誠意伯、御史中丞。

明朝開國李善長 為什麼辭職最早卻死得最慘

李善長與劉伯溫相比,確實不一樣。李善長雖不是進士出身,也非元朝官員,更沒有劉伯溫那麼多神機妙算,但他也有不少真本事。他“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尤其他自薦追隨朱元璋以來,“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被朱元璋甚是親信。

朱元璋無論是做大元帥、中書省平章,還是稱吳王、做皇帝,都是以李善長為文官首臣。李善長“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又嫻於辭命”,為朱元璋的前線軍馬籌集糧草、兵餉,源源不斷,在後方總理日常事務、制定典章賦稅,都是一把好手。故,有人認為李善長之功,既有蕭何之能,也有張良之才。

李善長曾斟酌元制、去其弊端後,請求專賣兩淮之鹽,設立茶法,對加強百廢待興的明初財政,很有實效。他還逐步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制定魚稅,國家財富日益增長,百姓也不再貧困。朱元璋登基後,開國大典,冊封大典,均由李善長為大禮使。朱元璋親征,李善長留守,“一切聽便宜行事”。朱元璋“定天下嶽瀆神祗封號,封建諸王,爵賞功臣,事無鉅細,悉委善長與諸儒臣謀議行之”。

朱元璋成了天下的主子,李善長做了真正的宰相,皇權和相權不斷博弈、衝突,朱元璋本想利用劉伯溫制衡李善長以及後來胡惟庸,但是未果,甚至突然暴卒,且涉及胡惟庸。李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日益自專,只要有人稍微冒犯他的權威,就定罪貶黜。掌管御史臺的劉伯溫依法力爭,李善長仍盛氣凌人,逼得劉伯溫“不自安,請告歸”。這些,也是大權力控的朱元璋洞察入微,尚待發酵。

洪武四年,李善長“以疾致仕”。朱元璋甚是慷慨,賜大量的土地、塚戶、佃戶、儀仗士,擢升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為太僕丞,還把女兒嫁給李善長的兒子,封其為駙馬都尉,要公主在李家嚴守婦道。

李善長辭職,朱元璋先後封汪廣洋和李善長舉薦的胡惟庸都為右相。汪廣洋鑑於朱元璋與李善長的矛盾,事事請示皇帝,上書打壓前丞相:“善長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

看來離職不離京的李善長,對皇帝也不關心了,恃功而驕,就連皇帝大病十天不上朝這樣的大事件也不聞不問,就連其子做了皇家駙馬,也是皇帝宣進宮問安也不認錯。他們似乎認為朱元璋給與李家最隆重、最高規的恩賞,是在討好李善長,故不斷不收斂,反而更加驕縱。

朱元璋將原元帥府的令史汪廣洋擢升為右相,但能力有限,不久被後起之秀胡惟庸與老奸巨猾的李善長聯手弄走。汪廣洋看似對李、胡敬而遠之,但著實能耐不濟,不是對手。李家父子如此對待朱元璋,朱元璋心裡自然不舒服,削減了他一千八百石歲祿。汪廣洋不爭氣,沒出成績,朱元璋把他貶到廣東行省做參議,而要李善長重新出山,和朱元璋的外甥兼養子、曹國公李文忠總理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同議軍國大政。善長雖老,做事仍有作為,幫忙打理御史臺,很快見成效。

不久,京城有一批罪犯被判流放戍邊,李善長几次出面請免掉一個叫丁斌的。朱元璋本來對李善長就有了不少猜忌和惱怒,於是抓來丁斌審查,丁斌重提李存義與胡惟庸勾結。朱元璋重新把李存義下獄,李存義咬出李善長和胡惟庸謀反有牽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wyv7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