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漢文帝劉桓治國之道 克己欲抑己惡舊兼新盡臣才

漢文帝劉桓治國之道 克己欲抑己惡舊兼新盡臣才

漢文帝常被認為在對待諸侯問題上至少錯誤有二:一是驕縱淮南王長、吳王濞等諸侯王,二是不能完全採納和貫徹賈誼、晁錯等人削藩的建議。其實這些都是不能體察文帝所處具體時代的浮泛之論。

漢文帝劉桓治國之道 克己欲抑己惡舊兼新盡臣才

漢文帝在位之時,正值匈奴強盛,假如文帝真對諸侯大動手腳,內憂與外困必然使國家風雨飄搖,所以匈奴問題使文帝必然只能懷柔諸侯。加之,文帝時高帝劉邦的老臣健在者不少,從文帝的一則詔書便可看出:“列侯從高帝入蜀漢者六十八人益邑各三百戶,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潁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戶,衛尉足等十人四百戶。”至於如陳平、周勃、灌嬰、夏侯嬰、陸賈等人更是身居重位且足智多謀。正是他們的合謀使呂后的陰謀不能得逞,同時也是他們使文帝得以由一偏藩諸侯成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如何使這些人不至僭越也是文帝需要思考的問題。比如周勃因擁帝登位功高而被封為萬戶侯,身居宰相之位,“朝罷趨出,意得甚”,因功高而得意之極的人難免會行為出軌,漢文帝需要用諸侯來制衡這些勢力強大的高帝舊臣。更有,當年高後死而呂產、呂祿之所以不敢立刻施行逆謀,也是因為內懼高帝老臣,外懼山東諸侯勢力。如此多的理由,文帝怎麼可能驟然一味削藩呢?

與此同時,漢文帝也積極著手國內防禦和削弱諸侯強國的部署。前元12年,賈誼上疏:“今淮南地遠者或數千裡,越兩諸侯,而縣屬於漢。其吏民徭役往來長安者,自悉而補,中道衣敝,錢用諸費稱此,其苦屬漢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歸諸侯者已不少矣。其勢不可久。臣之愚計,願舉淮南地以益淮陽,而為樑王立後,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樑;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陽。樑起於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陽包陳以南揵之江,則大諸侯之有異心者,破膽而不敢謀。樑足以扞齊、趙,淮陽足以禁吳、楚,陛下高枕,終亡山東之憂矣,此二世之利也。”建議文帝封親子到樑、代等天下要害之地並擴大他們的領地,文帝聽從了這一建議。在吳楚七國反時,這一部署發揮了關鍵作用,樑國成功地遏制了七國軍隊的前進。

“福由德興”,漢文帝以他的仁德修身、治民、理諸侯和安四境,造就了人民之福、國家社稷之福,同時他本人由此贏得了千古讚頌,所以也成就了自身之福。“德者得也”,仁德使人得幸福國興旺。同時,從漢文帝的具體實踐,可見施政者的仁德人格對國家政治的有利影響,並且,仁德並不是懦弱無力,毫無原則,恰恰相反,仁德是指最恰切解決問題的“度”,它是事物達到最高和諧的手段和途徑,漢文帝舊兼新以盡臣才,懷與安以置諸侯的成功治國經驗,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x1k9m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