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馮庸“教育救國” 變賣家產籌措150萬建馮庸大學

馮庸“教育救國” 變賣家產籌措150萬建馮庸大學

80多年前,在瀋陽西郊的汪家河子一帶(今鐵西滑翔地區),曾有過一所頗負盛名的大學。上了歲數的“老瀋陽”都知道,這便是由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馮庸創辦的東北第一所私立大學——馮庸大學。馮大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當時獨樹一幟,然而,隨著“九·一八”事變的隆隆炮聲,日軍侵佔了馮庸大學,學校被迫遷往北平(今北京),並於1933年與東北大學合併,馮大6年歷史宣告結束。

馮庸“教育救國” 變賣家產籌措150萬建馮庸大學

硬體設施和教學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裡蓉表示,馮庸是一位為做大事而不惜散盡家財的奇人,他堅信發展工業可以救國,而發展工業的基礎在於教育,因此,馮庸將“教育救國”視為自己的理想,終其一生都在為教育辦學而奔波。

馮庸原名馮英,其父馮德麟與張作霖同樣出身綠林,被清廷招撫後,與張同時任巡防營管帶、統領,辛亥革命後,又與張並任兩個師的師長,可以說是奉系軍閥的開山鼻祖。馮庸畢業於北京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堂,本想憑藉自己才能與父親的餘蔭在軍界大展拳腳,卻因受到張學良疑忌而漸感仕途無望,決心脫離軍界,投身實業。1925年,馮庸在奉天小西邊門外開辦了大冶鐵工廠,為了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又在廠內設立了大冶工科學校。

日俄戰爭後,日本對東北進行政治壓迫、經濟掠奪和軍事侵略,並推行奴化教育。這使馮庸逐漸意識到,東北的落後在於教育的落後,自己應該走“教育救國”的路線,於是,馮庸決定開辦一所大學,培養優秀人才。為籌措辦學經費,馮庸曾向張作霖、吳俊升等人請求經濟上的援助,但卻被認為動機不純而遭到拒絕。

募捐的失敗並沒有動搖馮庸辦學的熱情,他決定變賣家產籌措資金,在其父馮德麟去世後不久,即開始著手進行。他在清理家產過程中,將過去其父非法霸佔的土地、房產都歸還原主,還把位於北鎮與當地中國小毗鄰的房產全部捐給了學校。馮庸的義舉極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在當時被譽為“翩翩濁世佳公子”。最後,馮庸為創辦大學籌措資金150萬元奉大洋,還將通遼縣所有的私產土地10萬餘畝及幾處商號捐作校產。

1927年春,創辦大學的時機和條件都已成熟,校舍便開始動工興建。校址選在奉天老城西15裡,渾河北岸的汪家河子,定名為“馮庸大學”。僅僅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在荒涼的曠野上便出現了一座雄偉獨特的新建築,200餘間校舍宣告建成。

創辦之初,校園內便設有教室、實驗室、辦公室、宿舍,並配有圖書館、禮堂、體育場等附屬建築,另外還有游泳池、滑冰場及足、籃、排球等場地,各種設施應有盡有。校內還建有小型飛機場,購置了三架飛機,除馮庸自己使用外,還供“特技會”的學生學習訓練之用,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學校教師多是留學歸國的專家學者,還有一些東北大學的教授在這裡兼課,教學水平很高。

重視體育實行軍事化教育及管理

據省檔案館收藏的《馮庸大學校刊》記載,為了消除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的恥辱,馮庸大學極力倡導發展體育。馮大師生每天早晨5點起床,無論寒暑,都是冷水洗浴,然後集合跑步。每天下午都有固定的體育運動時間,全校師生都要到操場上鍛鍊身體,馮庸本人更是以身作則,他的百米成績是13秒,且曾在籃球比賽中一人獨得40多分。

1928年4月,北平舉辦華北運動會,馮庸親自率領30餘名優秀學生代表前去觀摩學習。 9月下旬,在馮庸的提議下,第一屆東北三省聯合運動會在馮庸大學體育場開幕。經過5天的比賽,馮大僅以0.5分之差名列總分第二,在奉天名噪一時。這次運動會正如馮庸在閉幕式上所講的“開闢東三省體育之先河”。從此在東北範圍內掀起了一個大搞體育運動的熱潮,湧現出劉長春、孫桂雲等優秀的體育人才。

此後,馮庸大學的體育水平突飛猛進,到1930年前後甚至超過了東北大學。馮大的足球隊和籃球隊還經常到全國各地參加比賽,1931年在華北球類比賽中獲得中級籃球錦標賽冠軍。

同時,馮庸大學還實行軍事化教育,軍事訓練制度頗具特色,在中國的綜合性大學中首次將軍事訓練作為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學校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學生的衣食住行都按部隊的要求執行,學生一律穿著統一制服,還要做到“食不言,寢不語”,師生間的禮節也效仿軍隊。

凡是馮庸大學的學生,人人都要接受軍事訓練,每週不少於6小時學習軍事操典、築壘,進行操場和野外訓練,要求學生畢業後可以擔任排長、連長。不論寒冬酷暑,學生都要到操場上跑步,在室外苦練,看上去很像軍營,所以當時人們也將馮庸大學稱為“西大營”。

家產耗盡經濟窘困被迫停辦大學

馮庸抱著救國目的,全神貫注於學校,他本人也住在校內,親自主持校政。每天清晨,當起床號吹響之時,馮庸會親自開啟宿舍門,用他那根常掛在腕上的手杖不停地敲擊地板,督促學生,並高呼:“起床了”。馮庸和學生在一起就餐,留心觀察學生是否吃飽,還經常到宿舍和學生攀談,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

由於馮大治學嚴謹、學風淳樸,自成立起始終執行得井然有序。但是,因為這所大學是馮庸個人出資創辦的,而“九·一八”事變後馮庸在東北的產業全部被日軍攫取,辦學經費開始入不敷出。另一方面,馮大學生大部分是東北流亡青年,無法繳納學費和生活費,再加上淞滬、熱河兩次抗戰後,馮庸本就所剩無幾的家產已消耗殆盡,馮大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1933年9月,因經費窘困無法維繫,馮庸不得不解散了創辦6年的馮庸大學,告別了昔日並肩作戰的師生們。學校停辦後,大部分學生併入了已遷校北平的東北大學。雖然馮大終結了,但馮庸和許多愛國師生仍舊以各種不同方式繼續參加抗日活動,他們矢志報國的決心和行動,為全國其他高校師生做出了表率。

1949年,馮庸隨國民黨去了臺灣。他晚年收入微薄,卻將省吃儉用攢下的20萬元新臺幣捐作“自強愛國基金”,足見其愛國之心。

1981年2月,馮庸走完了曲折傳奇的一生,他的遺願是希望馮庸大學能夠覆校。2006年,馮庸外甥張文琦代表馮庸向日本政府遞交公開信,要求對被侵華日軍損毀的馮庸大學進行民事索賠,還遼瀋人民一所大學。

直到今天,瀋陽還有一件當年馮庸大學的遺物,就在新華廣場附近的瀋陽燃氣股份有限公司門前,有一對石獅子,下面鐫刻著工整的字跡,上書“馮庸大學校成立紀念,中華民國十六年八月八日”,見證了曾經真實存在並有著輝煌過往的馮庸大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0n3lx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