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宋美齡的戶籍卡 她的面貌特徵欄為何是空白?

宋美齡的戶籍卡 她的面貌特徵欄為何是空白?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在南京展開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戶籍調查,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戶籍卡。2006年底,南京市檔案館從南京市公安局浦口石佛寺倉庫接收了這批塵封60載、由當年民國“首都警察廳”儲存的戶籍資料,歷時四年進行整理、編錄,開放150萬張民國時期南京市戶籍登記卡片對社會提供查閱利用。包括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的戶籍資料,其中由於蔣介石戶籍卡的缺失,宋美齡的戶籍卡位於名人之首,她的卡片身份證號是1字111112號,戶籍卡上寫著:戶主蔣中正,姓名宋美齡……

宋美齡的戶籍卡 她的面貌特徵欄為何是空白?

民國戶籍卡要登記指紋

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在民國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1939年頒發的《國民兵役證施行辦法》規定,適齡服役男子必須辦理“國民兵役證”,這應該是民國政府實行身份證制度的雛形。其實早在1931年,民國政府就已頒佈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戶籍法》,規定要開展戶籍登記和戶口調查,用以掌握各地人口分佈情況。抗戰勝利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開始了大規模的復原、接收和整治工作,面對千瘡百孔的南京市政,當局於1945年底開展了居民戶口總清查,並於1946年1月修正頒佈了《戶籍法》,明確提出“已辦戶籍登記之地方的制發國民身份證”。同年6月,行政院頒佈了《戶籍法施行細則》,對國民身份證的有關事項作出了具體規定。1947年3月又頒佈了《戶籍普查法》,為更大規模地開展戶籍人口調查完善了法律依據。1947年上半年,國共關係完全決裂,國民政府“戡亂總動員”發表。經籌劃準備,1947年至1948年,南京市民政局會同首都警察廳連續開展了兩次“戶口總清查”與“戶口總複查”的大規模戶籍行動。

民國戶籍卡統一格式為14×8釐米,填報內容十分細緻,除了常規的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籍貫、教育程度、職業、與戶主關係、身份證等常規內容外,還包括外貌特徵、宣誓時期與宣誓地點、兵役、義務勞動、保甲番號、左右手指紋等,戶籍卡正反面有28項之多。卡片對一些個人主要特徵作了詳盡地描繪,如左撇子、瘸腿、麻子臉等,都會一一描述。卡片的“職業”一欄更是無所不包,從大學教授、政界要員,到賣燒餅的、拉人力車的、制扇的、種菜的……這批沉睡多年的戶籍檔案,真實地記錄了60年前作為國民政府首都的南京曾經開展的戶籍調查登記管理的歷史。它們是1945年至1949年間南京城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的戶籍資料,其中不乏橋樑專家茅以升、畫家傅抱石、教育家吳貽芳、城市規劃及建築學家吳良鏞、農業專家吳隆平及國民政府高官戴季陶、于右任、陳誠、白崇禧、張靈甫、傅斯年等各界名人。那些斑駁的字跡、泛黃的照片,彷彿都在訴說著當年南京城中的斯人斯事……

宋美齡戶籍卡的戶主是蔣中正

由於蔣介石戶籍卡的缺失,宋美齡可算作整理出的民國百餘萬戶籍卡中的名人之首了。她的卡片身份證號:1字111112號,戶籍卡上寫著:戶主蔣中正,姓名宋美齡,教育程度留學,年齡45歲,本籍廣東,寄籍南京,與戶主是夫婦關係,保甲番號—1區31保1甲,住址黃埔路國防部內。卡片上沒有貼照片,也沒有填寫面貌特徵、指紋資訊。這應該不是宋美齡本人親筆填寫的,卡片上的內容可能是當時的戶籍登記人員填的。因為沒有人敢問她要照片,也沒人敢看她雙手上的指紋是什麼,估計除了蔣介石,也沒人敢妄論她的面貌特徵,因此都是空白。

宋美齡,海南文昌人。1897年3月23日生於上海一個傳教士兼商人家庭。宋美齡在家排行第四,大哥宋子文,二弟宋子良,三弟宋子安,大姐宋靄齡,二姐宋慶齡。1918年5月,宋美齡加入了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開始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和社會活動。

1922年,宋美齡在上海孫中山家中與蔣介石相識,並以蔣介石為英雄而加以仰慕。此後,蔣向宋求婚。1927年12月1日,宋美齡與蔣介石在上海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儀式,蔡元培等為證婚人。結婚後的宋美齡,充分發揮其第一夫人的影響,進入了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心。

蔣介石夫婦在南京的主席官邸

蔣、宋結合後,宋隨蔣到南京安家,成為蔣生活、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宋善於交際,為人和藹,富有生活情趣,對蔣的生活關懷備至,悉心照顧。對蔣的內外政策也持積極支援之態。在日常生活外,她常進行一些社會工作。為救助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遺族,1928年,她在南京衛崗創辦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此後宋美齡只要在南京,每週至少去學校三次。1931年,宋美齡利用上海銀行團捐贈犒賞軍隊的餘款15萬元,在中央軍校大門外東側,即今南京市中山東路307號大院內興建三棟宮殿式建築,作為勵志社社址。經過宋美齡的倡導,黃仁霖等人的經營,勵志社不僅成為接待外賓、辦理各項具有現代化意義的中外聯誼機構,而且又向青年軍官潛移默化地輸入了不少現代觀念和生活習慣。

30年代的南京,曾經是個大興土木的城市。1929年宋美齡隨蔣介石參加孫中山奉安大典後,途經南京小紅山一帶,見這裡環境清幽,便建議蔣在此興建房舍,以便謁陵途中歇腳,獲蔣首肯。1931年別墅動工,1933年一座兩層樓的中西合璧古典建築竣工。據說美術大師林風眠特意在陽臺的欄杆上,雕刻34只千姿百態的鳳凰,寓意別墅動工之時恰逢女主人34歲。美齡宮最早的名稱是“國民政府主席官邸”,此樓雖非蔣介石與宋美齡出資興建,但因曾經為蔣介石官邸,蔣介石常與宋美齡來此休息和度假,而被南京人稱作“美齡宮”。

宋美齡與南京衛崗牛奶

宋美齡與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和南京衛崗牛奶有著深厚的淵源。提起衛崗牛奶,在南京可謂家喻戶曉,創辦80多年的南京老品牌衛崗牛奶與宋美齡有著不解之緣。1926年7月,為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實現全國的統一,國民革命軍正式從廣東出師北伐。殘酷的戰鬥中,大批軍人犧牲,而他們的後人也因此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困境。

1928年11月,國民政府決定創辦“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收容和培養北伐戰爭中陣亡者的子女和親屬。學校董事會由宋慶齡、宋美齡、何應欽等九人組成,名譽校長為宋慶齡,實際校長為宋美齡。在宋氏姐妹的督促下,籌備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蔣介石也親自多次前去,最後決定在四方城前建校。中山陵的建築設計師呂彥直畫了校舍的地盤圖,後因病改由朱葆初繼續繪製校舍的詳細建設圖紙。學校佔地面積共200餘畝,於1929年9月落成。校門為傳統牌樓式,校門正面由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書寫“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背面是蔣介石親筆題的“親愛精誠”四個大字。遺族學校設有國小六個年級,入學年齡6至11歲。另設一個職工科農事班,入學年齡最大不超過20歲。

宋美齡曾對外說,1928年她在南京衛崗創辦的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辦得成功是她一生最滿意的事。當時宋美齡採納西式教學方法,根據“手腦並用,自力更生”的辦學方針,辦起了遺族學校實驗農場、實驗牧場、實驗園藝場,讓各科系的學生邊學習邊勞動。優質的牧牛和牛奶是遺族學校的一大特色。宋美齡從美國和加拿大引進30多頭黑白花純種奶牛,生產出號稱當時中國最好的牛奶。學校規定學生每天上午第二節課之後,必須飲一磅牛奶。遺族學校喝牛奶的風氣,還影響了南京城裡的眾多富裕之家,大家紛紛開始喝奶強身。抗日戰爭時期,衛崗奶牛廠被汪偽政府佔用,更名復興牧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在衛崗原址覆校。1946年秋,宋美齡協助遺族學校接收了聯合國救濟總署無償援助的45頭奶牛,1948年又從美國引進一套“巴氏滅菌法”鮮奶加工小裝置,衛崗牛奶廠得到進一步發展。作為校長,宋美齡經常抽出時間來學校看望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傾注了很多心血,學生們都親熱地稱呼她為“宋媽媽”。

改革開放後,來南京衛崗55號尋根的海外同胞很多。有一次來了20多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們中有人坐著輪椅,還有人帶著心臟起搏器。其中一位老先生回憶他上遺族學校的經歷:當年,他當空軍的父親戰死後,母親送他來到了學校。在大門口,他們碰到了校長宋美齡,母親對著宋美齡深深一跪。宋美齡扶起他的母親,說:“孩子就交給我們,你放心,我們一定會把他培養成人。”故地重遊,老先生們感慨萬分。他們在小禮堂開了個追思會,表示永遠忘不了在南京衛崗度過的那些歲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24kk9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