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諸葛一生唯謹慎 呂端大事不糊塗

諸葛一生唯謹慎 呂端大事不糊塗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毛澤東在一次召見元帥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一來評價葉劍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果斷,二來道出自己百年之後對國事的隱憂,希望葉帥能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不想此言一出,卻讓一位宋朝人名揚天下。這個人,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間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呂端。

諸葛一生唯謹慎 呂端大事不糊塗

呂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今北京西)人,祖父呂兗,曾為晉朝滄州判官,父親呂琦,後晉時官至兵部侍郎。呂端20多歲以父蔭補官,歷任國子主薄、太僕寺丞祕書郎、直弘文館等職。公元960年一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後,呂端歷任成都知府、蔡州知州、樞密直學士,後官至宰相。毛澤東評價呂端大事不糊塗,緣於公元995年即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

當時,太宗趙光義欲立呂端為相,此時當朝宰相為呂蒙正。宋太宗和呂商量,呂蒙正說,呂端為人糊塗,不能為相。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讓呂端為相,並在一次皇宮宴會上作《釣魚詩》雲:“欲餌金鉤深未達,石番溪須問釣魚人。”以表明自己決意讓呂端為相的想法。幾天之後,呂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讓位於呂端。呂端在任上果然為官持重,識大體,並屢屢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自己的主張,常常讓宋太宗“猶恨任用之晚”。

不過,呂蒙正說呂端為人糊塗、宋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也的確事出有因。而呂端能夠任蔡州知州,多多少少還得益於他的“小事糊塗”。

雍熙元年,宋太宗的二兒子魏王趙廷美有位府親找到當時在魏王手下為官的呂端,希望他能利用關係幫助他們私販些竹木以獲取利益。呂端原本就與魏王不錯,又是魏王的屬下,礙於面子就答應了,給這些私自販賣竹木的人開了一次綠燈。按當時的大宋律,私販竹木為嚴重違法行為。此事不久東窗事發,遂牽扯到了呂端。呂端被貶到商州司馬參軍,繼又移至汝州,復為太常丞、判寺事,不久,又讓他出任蔡州知州。這樣一來,便與駐馬店結下不解之緣。

呂端任蔡州知州的時間大約是公元985年至987年之間,雖然任期不長,但屢有善政。呂端離任時,蔡州百姓列長隊泣淚相留。呂知州上任之初,由於蔡州多年來歷經戰亂,加上旱災、水災和蝗禍,早已是人煙稀少,百業凋敝,成片成片的田園荒蕪無主。

看到這種情況,呂端奏請皇上,經批准,他從今山西的晉、雲、朔(今山西臨汾、大同、朔縣)招募農耕之人,向蔡州移民,給他們建園舍,分土地,同時又積極妥善地解決移民和當地百姓發生的矛盾,使之和睦相處,一同發展生產。短短兩年,便使當地恢復了生機,百姓安居樂業,凋敝的蔡州又成了遠近聞名的糧倉。

胸懷大志的呂端,雖然被貶蔡州,卻能痛定思痛,處處嚴以律己,勤政不輟。據稱,他在此地一年四季穿粗布衣服,日日粗茶淡飯。無論官紳豪吏、販夫走卒,一律同等相看,還常常解民糾紛於鄉里,勸農耕種于田圃,甚至還以和農人在田邊村頭酌酒相談為樂。

至今,在上蔡一帶還流傳著一種說法:“福源酒”(狀元紅的前身)就是呂端任知州時將一個不大的作坊擴大成名播州外的大酒坊釀造的。還有傳說講呂蒙正之所以說呂端做事糊塗,是因為呂端在蔡州經常飲用“狀元紅”,因不勝酒力,常常伏案酣睡,鼾聲不絕。當然,這只是傳說,不必當真。

宋太宗和毛澤東評價呂端“大事不糊塗”,說起來一點也不算過譽。他能夠一生為官40年,很大程度上仰靠自己的機敏幹練、寬厚多恕。公元995年,呂端官升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呂端並不以此而居高臨下。當時和他有同樣聲望的還有一位宋朝名臣寇準,也有為相的資格。呂端入相後,擔心寇準心中不平,就請太宗頒令下詔,讓身居參知政事的寇準與他同到政事堂議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後來,太宗有一天親自下詔:“自今中書事必經呂端詳酌,乃得聞奏。”

還有一件事情說明呂端的多謀深算。呂端入相不久,叛臣李繼遷兵撓西部邊陲,當地軍隊抓住了他的母親。太宗聽說後,想把她殺掉,就召當時為樞密副使的寇準相商。寇準回家時,路過呂端的相府。呂端知道皇上召寇準有大事,對寇準說,皇上不讓先生將此事告訴我嗎?寇準說沒有。呂端說,邊疆的一般戰事,我不必知道,若是軍國大計,我身為宰相不可不知啊。寇準便把此事告知呂端。呂端又問此事如何處理,寇準說皇上已下詔斬殺于軍門處,以戒凶逆。

呂端馬上回答,這不是個好辦法,請您緩辦,我將上奏皇上。隨後,他朝見太宗,說,昔日項羽得到劉邦的父親,欲把他煮吃了,劉邦說,願分我一杯羹。這說明劉邦舉大事不顧其父母親情,何況李繼遷屬於悖逆之人呢?皇上今日殺了他的老母,明日就能生擒李繼遷嗎?如不能,愈堅定他的反叛之心啊。太宗問,你看該如何辦?呂端說,不如將他母親安置贍養,以招降李繼遷。即使李不能降,其母生死在我們手中終可系其心。太宗聽罷連連稱好,說,若不是你,差點誤了大事。後來,果然得到了應驗,李繼遷的母親病死在延州,李繼遷聞訊後,不顧自己的性命來奔喪。被抓後,李的兒子納款請命,一場暴亂就此平息。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駕崩,臨死之前立三子趙恆為太子。皇宮內侍王繼恩害怕趙恆繼位後於己不利,便偷偷聯絡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等人,密謀立楚王趙元佐為太子。太宗死後,李皇后命王繼恩召呂端進宮議事。

呂端預感到要有大變,先命人將王繼恩鎖於閣內,讓士兵守住門口,然後火速入宮見李後。李後對呂端說,皇上已駕崩,立嗣應該立長子才對,現在你看怎麼辦?呂端知道李後的意思,卻毫不遷讓退卻,說:“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今日,今先帝剛剛過世,豈可違命而再去討論重立太子之事?”李皇后無話可說,不得已而奉太子恆即位。真宗趙恆即位時垂簾面臣,呂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讓人捲簾,走過去確認是太子,這才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此足見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難怪當年毛澤東在晚年要贈葉劍英那兩句詩。毛澤東對時局的憂慮和對葉劍英的信任自是不言自明瞭。

宋史《呂端傳》中對於呂端的長相只有四字:姿儀瑰秀。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是身材魁梧,面目清朗,儀態端正。除了說他大事不糊塗外,還稱讚這位先生有氣量,寬厚豁達,喜歡與人交往和開玩笑,同時又輕財好施。評價之高,實屬罕見。但如果瞭解了呂端先生的為人後,心中的敬佩之意定會油然而生。

有一年,朝中有位大臣李惟清,被皇上從知樞密位置上改任御史中丞,以為是呂端在中間起的作用,心存不滿,在呂端有病在家休養期間誣告呂端。呂端聽後不以為然,說,我一輩子直道而行,無所愧畏,風波之言不足慮也。

呂端的祖父呂兗,在晉朝時任滄州節度使劉守文手下判官,後劉守文反叛,兵敗後呂家也被牽連得誅滅九族。當時呂端的父親呂琦還是個幼兒,呂兗的同鄉老友趙玉冒著殺頭的危險對監斬官說,這個孩子是我的弟弟,不是呂家的孩子,呂琦方免一死。

呂端為官後,終身不忘救父之恩,幾十年來,一直照顧趙家,並將趙玉的孫子趙紹宗視為自己的孩子,並以自己的名義,表薦他蔭補入仕。家鄉有個朋友馮道,其兒子因病癱臥在床,呂端每月將自己的俸銀分一部分給他,而他自己卻從不私蓄財產,以至後來呂端辭世,兩個兒子生活困難,無錢結婚,只好把房產賣給了他人。直到真宗偶爾得知此事,從內府支出了五百萬錢將房產贖回,又另賜金帛,還清了呂家所欠債務。

公元1000年,一代名相呂端去世,享年66歲。死前,真宗趙恆二次去呂家探望,淚灑病榻。死後,贈司空,諡正惠,追封其妻李氏涇國夫人,其兒子也各有任用。

呂端一生經歷兩代帝王,一直受寵。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衝擊,這種經歷在封建王朝中實在是十分罕見的。雖然,這也和呂端大事不糊塗有著很大的關係,但仔細想想,也未必。如果不是呂端一生清正廉潔,公而忘私,體恤民眾,忠心扶主報國,再有大事不糊塗的機敏也難於躲開宦海凶險的傷害。這一點,或許就是呂端給我輩的最大啟示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2ko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