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八千湘女入新疆 只為解決當地官兵的私人事兒

八千湘女入新疆 只為解決當地官兵的私人事兒

1950年2月,一道讓駐疆大軍“把戰鬥的武器儲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的命令,令許多當兵男兒放下武器、拿起鋤頭,開始了自己戰場之後的另一生涯。而這一生涯的開始,影響的可不僅僅是自己。

八千湘女入新疆 只為解決當地官兵的私人事兒

當年駐疆部隊中,男女比例極不協調,國民黨新疆起義部隊十萬大軍,平均年齡38歲,98%的官兵家在內地,96%的官兵沒有成家。而解放軍入駐新疆的十萬大軍,團以下的指戰員幾乎是清一色的光棍漢。為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部隊明確規定:“漢族軍人不允許與少數民族婦女結婚。”官兵們的婚姻問題,隨著戰爭的結束,漸成燃眉之急,事關半壁河山的安危。

於是乎,1952年,在“有志青年到新疆去,為祖國大西北貢獻青春”口號的感召下,一批批湘女高唱著著名的蘇聯歌曲《共青團之歌》,往長沙招兵地點趕。其中有中學學生,有大學生,也有國民黨將軍的女兒,有的徒步走到長沙,有的瞞著父母家人,身高不夠的就把鞋跟墊高了,體重不夠就在口袋裡裝石頭、秤砣,年齡不夠的謊報年齡。結果,一共招收了八千多湘女。

最初,湘女們通往新疆的旅途充滿興奮,但是由於路途遙遠、艱難,長達四五個月的進疆行程,卻成了是橫在湘女身上關乎生死的一道坎。有些湘女因為車禍、疾病等意外,還未到新疆死了,之後的湘女們所面臨的卻是路途上的恐懼。

當時湘女們進疆坐的車,大多是抗戰時美國援華的“道奇牌”汽車,是從國民黨軍隊手裡繳獲得來時,這些車都老掉牙了,經常拋錨,加上路況太差,進疆隊伍一天下來往往只能走一百多裡。最讓湘女們不習慣的是,平時在家鄉經常吃的白米飯、 紅辣椒再也難以品嚐了,而北方的大餅,硬得難以下嚥。在戈壁灘上,水更是珍貴,因為極度缺水,人人嘴上都起了泡,最後大家唱不得哭不得也笑不得,一張嘴,脣上就裂開一道道血口子。

有一位湘女曾經回憶說:“大卡車上架了篷布,一車坐四十個人,為防止沿途殘匪的偷襲,還有兩個武裝戰士隨車保衛。我們就坐在行李上,相互靠著。有時,湘女們把頭髮盤在帽子裡,扮成男兵模樣。”

而湘女們這樣費盡盡力的到來,原來最大的原因是為了解決駐疆大軍的婚姻問題,以此來穩定軍心。由於湘女是分期分批來新疆的,迫於現實,軍人的婚姻問題,也就按職務、年齡、參加革命的時間,一批一批地解決。時不時便有領導會給湘女介紹物件:二十八歲以上,五年以上黨齡,團級幹部,怎麼樣?你要不要?“因此,二八五團”的說法逐漸流行。

那時候,女兵們最害怕聽到那個“談”字。只要一聽說哪個首長要找你談話,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首長找談話”。到了部隊,組織代替了父母,婚姻一旦被組織決定,也就只有遵從、認命了。

當時一首打油詩,就是對這些湘女們命運的最好反映:婚姻法,婚姻法,男四十,女十八,跑到新疆找爸爸,配的是夫不是爸,生兒育女把根扎。

當時湘女們再新疆的生活十分艱苦,房子就是地窩子, 一面是“門”,三面是泥牆,地上有一面的土基高一點,那就是床了。床上鋪著一層紅柳枝,洞頂上鋪著紅柳和胡楊枝,上面墊著土,頭一碰地窩子頂,泥土就會不 停地掉下來。冬天早晨起來一層冰殼,要把冰殼弄掉以後,才能正式起床。由於幹活時風沙大、出汗多,湘女們身上都長了“成疙瘩”的蝨子,她們都把它叫作“革命蟲”。過度勞累,使得很多湘女都沒了月經,被她們稱為“幹血癆”。

據新疆軍區檔案館的資料統計,在進疆的8000湘女中,年齡最大的19歲,最小的只有13歲。而為了貢獻國家,曾經的豆蔻年華,終究免不了在風沙中化作蒼蒼白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36me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