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揭祕:林獻堂的議會運動為臺獨分子埋下隱患

揭祕:林獻堂的議會運動為臺獨分子埋下隱患

自霧社事件結束以後,臺灣的武裝鬥爭徹底結束,此後的臺灣在日本治理下逐步日本化,日本人強迫臺灣女子穿著和服,說日語,臺灣人服日軍兵役,向日本天皇遙拜,可以說逐步喪失了民族的獨立性。

揭祕:林獻堂的議會運動為臺獨分子埋下隱患

面對此等情況,特別是在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流傳於亞洲各地,韓國、越南先後成立國民黨,效法孫中山進行革命獨立,臺灣也受到此影響,其代表人物就是林獻堂。

林獻堂像林獻堂,名大椿,號澧園,字獻堂,臺灣政治家、詩人,民族運動先驅,被稱為“臺灣議會之父”。原籍福建龍溪,出身望族霧峰林家,父親林文欽是清末舉人,與清朝臺灣抗法名將林朝棟是同輩。林獻堂倡導臺灣民族運動,以漢人本位的思想(一生不說日語、不穿木屐,堅持漢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從事對於日本人的抗爭,是位有道德勇氣與使命感的民族運動先驅。

出身於臺灣“第一家族”霧峰林家的林獻堂,領導臺灣民眾在日據時代開展轟轟烈烈的非武裝抗日運動,被史學界公認為“臺灣議會之父”、“臺灣民族運動領袖”。最近又被全臺網路票選為“一百年來臺灣第一人”。

霧社事件後,林獻堂逐漸意識到武裝抗爭難以對抗強大的日本,是不現實的,唯有政黨政治,議會政治運動,合法奪權才是良策。

1907年,27歲的林獻堂聽說戊戌變法領袖梁啟超在日本辦報,很想聽聽他對臺灣前途的看法,於是攜祕書甘得中赴日本橫濱求見梁任公,但尋找多日未遇。在準備返臺途經奈良時,不意竟在旅舍巧遇樑公。由於二人語言不通,只好在紙上筆談。林獻堂傾訴了臺胞的不幸,向樑公請教如何抗日,樑坦率寫道:“中國今後三十年,斷無能力幫助臺人爭取自由。故臺胞切勿輕舉妄動,而供作無謂之犧牲,最好仿效愛爾蘭人對付英本國之手段,厚結日本中央政界之顯要,以牽制臺灣總督府之政治,使其不敢過分壓迫臺人”(《林獻堂紀念集》卷一年譜)。

林獻堂認為樑公之論極有道理,當即邀請梁啟超擇日訪臺。1911年3月,樑公攜長女令嫻及友人湯覺頓赴臺訪問。林獻堂率臺灣愛國詩社“櫟社”主要成員赴基隆港迎接,並請樑公去臺中霧峰林家小住。其間他們在林家花園五桂樓共商非武裝抗日大計。同時和櫟社詩友唱和,寫下上百首愛國詩歌。

此後三十多年,林獻堂領導臺灣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議會設定請願運動”、“文化協會運動”等非武裝抗日鬥爭,在臺灣保留下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成為“甘地”式的領袖人物。此後林獻堂在受到辛亥革命信仰下,效仿國民黨建立了臺灣文化協會,推舉林獻堂為總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林幼春等人為常務理事。1914年3月,林獻堂曾邀請日本自由民權運動大佬板垣退助伯爵來臺訪問。1919年,與蔡惠如等人成立“啟發會”,翌年改為“新民會”,林擔任會長,成立於東京。1921年1月起,林獻堂在周密準備下,開始向日本國會提出設立臺灣議會的要求,此為第一次臺灣議會設定請願運動。

1911年後,梁啟超臺灣之行後回到日本,九月間接袁世凱的電報,邀請他到北京就任財政總長之職,他因路費無著,由橫濱致電林獻堂,借款千元。獻堂當即匯去一千日元,但他和堂侄、櫟社創辦人林幼春都極力反對梁啟超就任袁世凱的財政總長。林幼春還特地去函勸樑公與南方孫中山的國民黨合作。

1912年6月26日,林獻堂在給梁啟超的信中提到當年3月間連橫由臺灣回祖國大陸,他曾託連橫帶六百日元給梁啟超,改善梁啟超生活拮据的狀況。

1912年10月,梁啟超從日本回國擔任司法部總長。1913年初,梁啟超寫信邀請林獻堂赴北京一遊,一來感激林獻堂在經濟上給予他的贊助,二來也想為林獻堂引薦一些政府高官。

林獻堂於1913年3月19日應梁啟超之邀赴北京遊歷。臨去之前,他給梁任公的信函中寫道:“近閱各報,風聲鶴唳,大有南北分離之勢……只恐謠傳不息,枝葉一披,危及根本耳。先生素主中央集權之說,在當道果能執定此策,乘此時機以謀鞏固……獻堂蟄居海外,鬱郁多年,以未能時領清誨為憾,茲決計屏除一切,買棹西行,拜謁之期當在不遠爾。”

此次北京之行後,林獻堂拜訪袁世凱、熊希齡等大量北京高官,並且在此次出行時公祭黃帝陵,以漢人的身份宣誓自己的中國屬性。為此日本當局惱羞成怒,回臺後,6月17日林獻堂應臺中州知事之邀參加始政紀念會時,荻洲立兵便嗾使右翼浪人賣間善兵衛當眾毆打於他。林獻堂被日本軍警當眾掌摑,以示警戒。臺灣議會也遭遇解散危機。

但是林獻堂不曾退縮,1923年,為激起臺灣人的民族意識,文化協會以《臺灣民報》做為宣傳,林擔任社長。1927年2月,成立大東信託株式會社,由林獻堂等人還花了2年籌設,為了打破日本人及御用紳士控制銀行、信託、保險等金融業的狀況,由林出任董事長,陳炘擔任總經理。1927年1月,臺灣文化協會分裂,轉向由左派控制,林獻堂也退出文化協會。同年7月,另組臺灣民眾黨。1930年8月,林獻堂等人組建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擔任顧問,自治聯盟以設立民選的地方各級議會為宗旨。

1937年7月15日,在日本殖民當局的壓力下,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最終宣告解散。轟轟烈烈的臺灣議會請願,自治運動宣告結束,林獻堂被迫避走東京。仍然希望臺灣自治的林獻堂此時黯然傷神,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迴歸林獻堂才再度回臺,1946年5月當選第1屆臺灣省議員。10月下旬蔣介石來臺巡查時與之會面。但是四個月後,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加上林獻堂被列入指為“臺省漢奸”的黑名單,幸得友人相助才免去牢獄之災。二二八事件至今很難定性,但是這無疑是臺灣至今為止政治上的喉頭之鯁,此後林獻堂心灰意冷。1949年9月林獻堂以養病為由黯然離開臺灣,寓居日本。1956年病逝東京,年七十六歲。

林獻堂的功績很大,對他的評價如今也十分正面,他的議會情願運動與甘地的非暴力合作類似,但是林獻堂高明的地方在於他看到了政治自治,法律獨立對於政治的意義是多麼的深遠,林獻堂一直與梁啟超保留著深厚的友誼,是他學術的忠實信徒,也是政治摯友。

明治維新後的大正時代,大正天皇身體羸弱,軍派實力有所削弱,自由民權風氣開展,憲政、法治等思想蔓延日本,使得短暫的大正時代居然成了和平的盛世,林獻堂正是藉著這段東風而起,通過合法奪權的手段,為臺灣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打下了臺灣此後政治的堅實基礎,也推動了國民黨此後的改革。但是林獻堂議會運動的戛然而止以及二二八事件中的尷尬角色,最終導致林獻堂客死異國。他的臺灣本土化也被李登輝等人不斷利用演變,漸漸從心向漢族偏向本土原住民文化思維,為臺獨分子埋下隱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del3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