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2次拒絕和談的明朝憤青 最終毀了輝煌的明帝國

2次拒絕和談的明朝憤青 最終毀了輝煌的明帝國

女真族在東北崛起之後,與明朝開始了長期的戰爭。由於指揮失誤和軍制糜爛,明朝軍隊一直是敗多勝少。從萬曆末期到崇禎中期,明軍的防線一直向後撤退,到了最後只剩下了山海關外的幾個據點。其實在崇禎時期,明朝有兩次可以和後金講和的機會。但是崇禎的性格和文官們的畸形憤青思想害了明帝國,當時的傳統教育已經完全畸形。寧屈能伸不適應明朝這個天朝上國,明朝絕不向異族低頭的思想害了明帝國。

2次拒絕和談的明朝憤青 最終毀了輝煌的明帝國

一、面對皇太極的封王建議,朝中諸臣一直反對

在崇禎皇帝登基之後,後金大汗皇太極向年輕的崇禎皇帝發出來求和的信函。皇太極建議雙方議和,明朝冊封皇太極為王,明朝與後金的關係就如同當年的宋朝與西夏。皇太極在信函中的自稱十分謙卑,一直比大明皇帝低一級。從目前的史料來看,皇太極確實是一個沒有多少野心的人。他做夢也沒有想過入主中原,他的想法是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可以了。有很多資料顯示,他後來的變化基本上是在范文程等一群漢臣的慫恿之後。更何況崇禎登基初期,雖然明帝國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區區幾萬軍隊就像進入關內可能性不大。崇禎在接到皇太極的求和信之後,把這份信函交給了諸臣討論。

但是就是這份信函對明朝諸臣的刺激相當大,在他們的眼裡,噹噹大明王朝絕不可以向區區的草原部落低頭。當時的官員所接受的都是那種傳統教育,一直講究所謂的天朝上國、萬國來朝。現在要明朝與一個小部落講和,這在明朝歷史上還沒有這樣的先例。當時崇禎皇帝確實有想講和的打算,他的想法是先騰出手來對付農民軍,然後再找皇太極算賬。但是在諸臣的反對之下,明朝最終拒絕了皇太極的求和。在明朝的諸臣中,只有楊嗣昌提出了:“我朝撫賞為弱敵之第一策。”但是有這樣見識的人太少了,最終明朝與後金的戰火重燃。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皇太極的求和也是暫時的。他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但明朝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準備力量。

二、陳新甲的議和被清算,他成了崇禎的替罪羊

1640年,明朝集結了12萬大軍與清朝進行了一次大決戰。但是最終的結果是12萬大軍全軍覆沒,明朝喪失了進攻清朝的實力。1642年,鬆錦防線被清軍完全突破。就在這個要命的時候,李自成這個打不死的小強又一次死灰復燃。此時的崇禎已經開始打算與關外的滿清講和,而自己全力對付李自成。為了達成這個計劃,崇禎曾與兵部尚書陳新甲商議多次,最終陳新甲派遣馬紹愉為使臣前往東北談判。這次清朝的價碼已經明顯提高了,雙方的關係是平等的,類似於宋朝與遼國。不過談判的結果還算不錯,馬紹愉帶著這份談判書回到了北京,並交給了自己的頂頭上司陳新甲。但是就在此時出了意外,陳新甲的書童誤將此信當成了官員們傳閱的塘報,就這樣所有人都知道了。

之前這項計劃一直在祕密中進行,現在突然公之於眾,諸臣們再次沸騰。這些空談誤國的傢伙們堅決反對議和,反正他們又不用上戰場。陳新甲作為此事的始作俑者,遭到了官員們的彈劾。如果陳新甲把所有的罪責都攬下來,那崇禎還是會庇護他的,他最多也就是降職而已。但是陳新甲不願意做這個冤大頭,他的一切行動全部都是皇帝的意思。而崇禎皇帝的原則是:“我自己沒有錯,都是百官的錯。”崇禎必須保證自己的完美形象,而陳新甲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的堅持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在陳新甲死後,即便是那些願意講和的官員也不敢說話,事已至此,明朝也只能和清朝打到底。

三、滿清方面換人,對明朝的戰略也發生了變化

就在崇禎殺了陳新甲的第二年,皇太極突然去世。經過一番你爭我奪之後,作為政治妥協的產物,6歲的福臨被送上了皇帝的寶座。真正的權力當然不在這個小屁孩手裡,他身邊的多爾袞才是決策人。與皇太極不同,多爾袞是一心想入主中原。就在這一年,名將孫傳庭率領的明軍全軍覆沒,至此明朝再也沒有力量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軍。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稱帝,隨後他率領著20多萬農民軍浩浩蕩蕩的向北京開進。在此之後,明朝的憤青們還幹出了一系列的爛事,例如阻止崇禎南遷等等。這年3月,李自成包圍北京,崇禎皇帝最終自縊殉國。而那些臭不要臉的憤青官員們卻在城門跪迎李自成,把孔孟之道丟到了九霄雲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o60p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