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昭化古城現秦漢古墓群 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昭化古城現秦漢古墓群 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一片墓群的意外出現,讓原本就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一批文物的重現天日,讓四面八方的遊客集結一睹真容為快;一堆猜測的紛至沓來,無疑再次為古城加上一層神祕的外衣。究竟這裡生活過什麼樣的人?曾經的這裡是個什麼樣?這些文物有哪些價值?一個個謎團接踵而來,究竟古城的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昭化古城現秦漢古墓群 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六月的昭化古城沒有想象中那種讓人窒息的天氣,撲面的河風摻合著泥土的芬芳,吸引了數以千計的腳步。

在新遊客中心右上角的臺階地上裸露在外的是一片墓地,各個探方前後延伸,左右“一字”排開。有的是隻剩下土坑,有的是畫像磚砌成的墓室,有的是成堆擺放的青銅器皿,有的是已編號待取的陶罐。

“大坪子墓地因位於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城關村一組大坪子而得名,”負責本次考古發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萬靖告訴記者。墓地處於嘉陵江西岸,緊挨昭化古城北門。

“此次考古發掘,我們主要採用了布方與整體揭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截至目前,已發現墓葬79座,完成清理70座,清理出隨葬品1100餘件(套),以陶器、青銅器居多,同時該墓地也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迄今發掘的秦漢時期最為重要的墓群之一。”廣元市昭化區副區長馬麗在當天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介紹說。

據史料記載,昭化古稱“葭萌”。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和2244年連續建縣史,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大多數墓葬已經清理完畢,但清理期間所拍攝的各種照片仍能真實還原當時的場景。

“在公元前316年秦滅蜀以前,蜀國一直保持著獨有的文化元素,從廣元寶輪院和重慶等地發掘的船棺葬可以看出,這種埋葬習俗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信立祥教授在考察大坪子墓地發掘現場後說。“但從此次的考古發掘來看,大坪子墓地內分佈著較多的戰國晚期至東漢晚期墓葬,以戰國晚期至西漢中晚期土坑墓為主,而其中年代相對偏早的部分土坑墓的葬式多為屈肢葬,西首葬,這是秦人墓葬的顯著特點之一,是中原文化的象徵。”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趙化成教授介紹說。從土坑墓中出土的器物來看,都是一些包括釜、壺、罐等在內的日用生活陶器,十分簡陋。“這正好印證了史書上所說的秦滅巴蜀以後,採取懷柔政策,對當地蜀人仍然封王,但是又另外派秦人的官僚來統治這個地方,然後大量移民。”趙化成由此斷定,這批早期的墓葬是最早移民秦人的墓葬,完全保留延續了中原血脈。

一座座簡單的墓葬就像一個個黑匣子,它完整地記錄了當時的人文歷史和社會變遷。

昭化古城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縣治地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儲存最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其地處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為秦入川必經通道,被譽為“全蜀咽喉,川北鎖鑰”。昭化古城以其獨特的地位成就了非凡的歷史。

“昭化是連線西安和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也是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兩個區域文化交匯處,”趙化成說,“有座墓葬裡面擺放了鍪和青銅蒜頭壺,鍪是西南地區比較流行的器物,而青銅蒜頭壺是秦過來的,這證明了中原文化開始逐步和巴蜀文化融合。”

“搖錢樹,聚寶盆,日落黃金夜裝銀”。青銅搖錢樹,是流行於東漢及三國魏晉時期的祭祀器具,當時只有在經濟社會較為發達的地方才能流行。

“搖錢樹只是一個代表,像鼎、坊、蒜頭壺這些大量的珍貴青銅器皿能在昭化大坪子墓地中出現,實屬罕見,”長期從事秦漢文化研究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員說,“這類青銅器皿在西安西漢早期漢墓中出土不足為奇,但進入西漢中晚期之後,陝西、河南等地的漢墓已很少隨葬此類器物,但在昭化大坪子墓地的西漢中晚期墓葬中大量出現,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

古墓葬中的各種隨葬器物可以反映當時經濟社會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越發達,環境越穩定,人們生活水平越高,隨葬器物規格就越高。“從這周邊目前出土的文物來看,這些青銅器皿規格是相當高的,這批墓葬足以論證昭化是秦滅蜀後至東漢末期川東北地區的政治中心,”焦南峰肯定的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p2w7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