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傳承1500年後銷聲匿跡

“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傳承1500年後銷聲匿跡

“璽”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稱“璽”。漢蔡邕《獨斷》雲:“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到了秦始皇時,秦始皇下令鐫刻皇印,宣稱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奉為天命的象徵。又獨以玉,作為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所以叫“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傳承1500年後銷聲匿跡

秦始皇死後,歷代帝王都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尊為國之重器。得到此璽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去此璽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然而,它在流傳1000多年後,卻神祕地失蹤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也無不充滿著神祕的色彩。

“傳國玉璽”是什麼材料製成的?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塊璞玉,獻給厲王。楚王讓玉工辨識,玉工鑑定為石頭,楚王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來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但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痛哭。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讓人把璞剖開,果然是寶玉,因稱稱為和氏璧。

那真的“傳國玉璽”到底下落哪裡?沒有人能回到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劉邦率軍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投降,奉上始皇璽。秦亡後劉邦即天子位,傳國璽得歸劉漢。

西漢末年(公元8年),王莽專權,當時皇帝孺子年僅2歲,傳國璽置於長樂宮,由元帝王皇后代為掌管。將傳國璽摔在殿廷,玉璽被摔碎一角,後來用黃金鑲補。公元23年十月,王莽被殺,璽被校尉公賓所得,獻給綠林軍將領李鬆。又由李鬆派人送給更始帝劉雲。劉云為赤眉軍所擄後,傳國璽落入赤眉軍擁立為帝的劉盆子手中。後來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宮中大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璽,返宮後傳國璽查無下落。

東漢未年,董卓叛亂,天下豪強在袁紹、袁術的率領下討伐董卓,洛陽城內一片混亂,董卓棄城逃往長安。孫堅率兵駐紮在洛陽城南宮殿中,在一口井內撈著一位宮女的屍體,脖子上戴著一個錦囊,內有一個用金鎖鎖著的硃紅小匣,開啟小匣,有一玉璽,上面有篆文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缺一小角。孫堅知道這正是秦始皇的“傳國璽”後來袁氏兄弟敗在了曹操的手下,“傳國玉璽”又回到了漢獻帝的手裡。

明清兩代,偶爾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但是都是附會、仿造之贗品。明末,相傳由元順帝帶入漠北的傳國璽,為其後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敗之後,璽落入後金太宗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此稱皇帝,定國號為“大清”,表示要佔領中原,取代明朝的統治。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的玉璽被稱為傳國璽。但乾隆欽定御璽時,卻將這塊玉璽剔除在外。由此可見,這是一塊“傳國璽”的贗品。直到1912年11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據說,玉璽現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這只是一種猜測,臺灣方面沒有承認此事。

“傳國玉璽”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數隱數現。自從五代時期傳國王璽失蹤,這塊國寶真假難辨。那麼,真正的傳國璽到底在哪裡?沒有人能回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yowv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