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北京政變的的歷史意義:成功策應了國民軍北伐

北京政變的的歷史意義:成功策應了國民軍北伐

首先

北京政變的的歷史意義:成功策應了國民軍北伐

北京政變完成了辛亥革命“趕走皇帝”的未了任務,剷除了封建帝制復辟的禍根。政變後,馮玉祥授意攝政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規定廢除帝號,清室遷出紫禁城,驅逐溥儀出宮。隨即對故宮歷代文物進行清點、保管,不僅連根剷除了封建帝制,而且對於清除人們頭腦中的封建意識和保護歷史珍貴文物也有重要意義。

其次

造成了有利於革命的客觀形勢。北京政變導致曹錕、吳佩孚政權的垮臺,直系在北方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吳佩孚主力被殲,只率2000多人南逃,其“武力統一”的圖謀化為泡影。儘管政變後政權落到段祺瑞手中,但馮玉祥建立的傾向革命的國民軍在北京及其外圍駐有重兵,使段祺瑞政府不僅難以鞏固政權,而且不能有所作為。這種形勢不僅有利於北方革命的發展,也有利於南方革命勢力的鞏固。

第三

北京政變客觀上促進了民族、民權運動的興起,為爭取國民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國共產黨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召開國民會議的主張,但由於直系控制北京政權,勢力較強,又高喊“武力統一”,使召開國民會議的主張不得實現。北京政變以後,直系政權垮臺,馮玉祥電邀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共商國是。中共再次號召在全國範圍內發起召集“國民會議”運動,支援孫中山北上。孫中山行前發表《北上宣言》,沿途廣為宣傳,使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群眾性運動蓬勃展開。

第四

北京政變不僅有利於北方革命形勢的高漲,並對以後的工人運動和北伐戰爭起了積極作用。北京政變後,馮玉祥改組成立了中華民國國民軍,從軍閥中分化出來的國民軍,紀律較嚴,政治上傾向革命。他們在北京有時以“維護秩序”為名,保護群眾集會和示威遊行。中國共產黨還通過馮玉祥和國民黨的關係,營救“二七”以來被捕入獄的工會領袖,恢復失業工人的工作,恢復鐵路工會。所有這些為工人運動由“二七”慘案以來的低潮走向以“五卅運動”為標誌的高潮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在北伐戰爭中,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平定陝西,南下河南,在戰略上策應了北伐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zexx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