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文史百科 >

中國是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造出第一枚原子彈的?

中國是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造出第一枚原子彈的?

1955年,抗美援朝剛結束,儘管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十分薄弱,但毛主席、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仍以偉大氣魄決定研製中國的原子彈。1960年,蘇聯突然撕毀合同,停止一切援助,我國又逢三年自然災害,當時搞原子彈的困難之大,可想而知,但所有這些都沒能阻擋我們朝既定目標前進。

中國是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造出第一枚原子彈的?

我任職的二機部建部初期,最大的問題是我國有沒有鈾礦資源。鈾是製造原子彈的主要原料,因此找鈾是頭等大事。當時,部裡所屬的地質隊在各地尋找礦源,其中有一支地質隊在華中地區的深山老林裡,從山頂到山腳三條數百米長的深溝中探測到鈾礦。對這一發現,部裡十分重視,蘇聯專家也很高興。經過對可供開採的儲量計算,結論證明我國不僅有鈾礦,而且有品質優良的較大型鈾礦。於是,1958年4月在這裡動工興建我國第一座大型鈾礦廠,並開採出第一批礦石。

當時我們同蘇聯專家發生了一次爭論。某些蘇聯專家堅持認為在花崗岩地區不可能開採出有價值的鈾礦,鈾礦只能到砂岩中去找,而我國地質隊首次發現的鈾礦區恰恰就屬花崗岩地區。因此我們沒有聽他們的意見,堅持開採下去,並通過深部挖掘,結果證明在花崗岩地區不僅有鈾礦,而且還是具有工業價值的大型鈾礦。這一發現對我國地質資源的勘探開發,對國際上關於鈾礦形成理論的發展,都具有新的突破性的意義。隨後幾十年中,二機部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地質隊探明的鈾礦資源,其中百分之四十以上都屬於花崗岩地區。

僅是發現鈾礦礦源,挖掘出礦石還不行,必須要從礦石中提煉出重鈾酸胺(粗鈾),再從粗鈾中提煉出製造原子彈最終使用的核燃料。因此,能否搞到粗鈾,就成為核燃料工業能否全線儘早起步的首要任務之一。

為了爭取時間,我們一面籌建大廠,一面佈置若干點進行土法煉鈾。1958年秋,部裡派我到西南地區考察農民在地質隊的指導下,自力更生、土法上馬辦鈾礦的情況。所見情況實在動人:四五十個男女青年農民,在技術專家的指導下,用钁頭、鐵鏟開山取礦,然後在臨時搭起的竹棚裡用十分簡陋的工具,不分晝夜,用碾米的石磨將礦石粉碎,用竹篩子篩淨,用土缸酸浸,再用豆腐包細布一遍遍過濾,經烘乾,最後才得到了所需的麵粉狀粗鈾,經檢驗完全合格。

農民用土法辦礦煉鈾,搞原子能,這在世界上恐怕是史無前例的,它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和愚公移山的英雄氣概。我當即把這一激動人心的喜訊用電傳向部裡作了彙報,表示有信心用這個辦法搞到更多的粗鈾。通過20多個省、區的土法煉鈾,我們共獲得粗鈾約160餘噸,解決了大型礦山、冶煉廠未建成前,首先取得部分粗鈾的問題。不要小看這土法上馬搞出的粗鈾,它可是對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爭取了時間,立下了大功。

核燃料從最初的粗鈾到二氧化鈾、四氟化鈾、六氟化鈾,要經過多次冶煉轉換才能產出可供組裝核武器用的濃縮鈾—235。為了早日取得合格的濃縮鈾,當時我們沒有等大廠建成,就在研究所裡,用自制的土裝置,因陋就簡地先幹了起來。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先是一個研究所就拿出了合格的二氧化鈾21噸,四氟化鈾31噸。研究所還先後建起了“615”乙、丙兩套簡法裝置,生產出六氟化鈾18.5噸。這些用簡法所取得的成果,不僅為下一步建大廠掌握了寶貴的資料資料,鍛鍊了隊伍,提前拿到一定數量的產品,為整個程序大大爭取了時間,而且還實際地體現了自力更生的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wenshi/0dndn.html